厓山行
三宫衔璧国步绝,烛天炎火随风灭。间关海道续萤光,力战厓山犹一决。午潮乐作兵合围,一字舟崩遂不支。樯旗倒仆百官散,十万健儿浮血尸。皇天不遗一块肉,一瓣香焚海舟覆。犹有孤臣卧小楼,南面从容就刑戮。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三个国家争玉玺导致国内大乱,烛天的火焰随着风吹熄灭。在艰难曲折的海路上寻找光明,全力以赴在厓山进行最后决战。中午的潮水涌来,士兵们被迫围困,一条船上的人瞬间无法支持。船上的旗帜倒下,官员们四散奔逃,十万英勇的年轻人随波逝去。苍天不忍看一片血肉之躯,一盏香火点燃使海舟倾覆。仍然有一些忠诚的臣子在小楼上坚守,坦然面对死亡和刑罚。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厓山行》:元朝诗人张宪创作的一首叙事诗,描述了南宋末年在厓山海战中宋军全军覆没的历史事件。
2. 三宫衔璧国步绝:这里指宋朝皇帝和皇后带着传国玉玺逃走的情况,象征国家的灭亡。
3. 烛天炎火随风灭:描绘战争场面,比喻烈火映照天空,随风向四处蔓延。
4. 间关海道续萤光:描述宋军在海上辗转寻找生路的情景。
5. 力战厓山犹一决:在厓山展开最后的决战。
6. 午潮乐作兵合围:在正午的海潮声中,元军对宋军进行了合围。
7. 一字舟崩遂不支:指宋军战舰被击沉,无法支撑下去。
8. 樯旗倒仆百官散:桅杆倒下,旗帜倒地,官员四散逃跑。
9. 十万健儿浮血尸:十万士兵战死,尸体漂浮在海面上。
10. 皇天不遗一块肉:天意要让宋室断绝血脉。
11. 一瓣香焚海舟覆:指陆秀夫背着南宋末代皇帝赵昺投海自尽的场景。
12. 犹有孤臣卧小楼:指忠臣文天祥在厓山被俘后,仍然在小楼上坚持抵抗。
13. 南面从容就刑戮:表示文天祥面对敌人,依然保持从容的礼仪。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磅礴的历史画卷描绘了南宋厓山之战的悲壮场景。起首两句写国家陷入绝境,“衔璧”意味着皇帝投降,象征着国家的灭亡;“烛天炎火随风灭”则象征王朝的衰落与灭亡。接下来的诗句描述了战场上的激烈战斗,尽管面临绝境,将士们仍然英勇作战,不屈不挠。诗中“一字舟崩遂不支”描绘了船队崩溃、无力支撑的场景,暗示着国家命运的终结。接下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战争带来的惨状:无数士兵和官员死亡,血肉模糊,死无全尸。
然而,在这悲剧的背后,诗人却揭示了一个令人感动的情景:虽然皇帝和朝廷已经投降,但仍然有一位忠诚的大臣在危楼之上,准备迎接死亡。这里,诗人赞美了这位孤臣的忠诚和不屈精神,即使面临生死抉择,也依然坚守信念,从容赴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厓山行》是南宋诗人张宪的一首著名诗作,该诗约创作于公元1279年左右。在宋元交替之际,国家局势动荡不安,厓山一战更成为南宋王朝覆灭的标志。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张宪本人正面临着人生的重要转折。作为南宋官员,他在面对国破家亡的悲凉情境下,心中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和责任感。作为一个文学家,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捕捉到了当时时代的精神内涵。
同时期,正值蒙元帝国对南宋实施军事征服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民生涂炭,而且文化遭受严重摧残。在这样的背景下,《厓山行》既是张宪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是他对民族精神的深刻剖析,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壮志与壮志未酬的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