缚虎行
白门楼下兵合围,白门楼上虎伏威。戟尖不掉丈二尾,袍花已脱斑斓衣。捽虎脑,截虎爪,眼中视虎如猫小。猛跳不越当涂高,血吻空腥千里草。养虎肉不饱,虎饥能噬人。缚虎绳不急,绳宽虎无亲。座中叵信刘将军,不纵猛虎食汉贼,反杀猛虎生贼臣。食原食卓何足嗔。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白门楼的包围下,士兵们气势如虎,英勇威武。他们的长矛如老虎的尾巴,始终警惕着敌人的动向。尽管他们已经脱去了华丽的战袍,但他们依然勇猛无比。他们制服了老虎,切断了老虎的爪子,眼中的老虎就像一只小猫一样弱小。尽管这只老虎无法跳过陷阱,但它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强烈的威胁。如果不对老虎进行合理的控制,它可能会咬伤人。如果绑住老虎的绳子不够紧,那么老虎就会逃脱束缚。在座的人并不相信刘将军能够妥善控制这只老虎,他没有让老虎去吃那些坏人,反而杀死了老虎,让那些奸诈的臣子得以存活。原来让老虎吃陈宫又何必生气呢?
去完善
释义
1. 白门楼:地名,此处指的是南京城的西门。
2. 兵合围:指各路士兵将目标包围起来。
3. 虎伏威:形容老虎的威猛。
4. 戟尖不掉丈二尾:使用长矛刺杀老虎时,只能击中其尾端。
5. 袍花已脱斑斓衣:虎皮被剥下,斑斓花纹被剥离。
6. 捽虎脑,截虎爪:指捕虎过程中对老虎进行打击和捕捉。
7. 当涂高:地名,位于今安徽省马鞍山。这里可能指老虎难以跨越的高地。
8. 千里草:意为远方的草原,此处比喻虎的领地广阔。
9. 养虎肉不饱,虎饥能噬人:寓意不能饲养饥饿的老虎,否则它会攻击人类。
10. 缚虎绳不急,绳宽虎无亲:意思是用绳子捆绑老虎时要紧,若松了,则无法制服老虎。
11. 刘将军:东汉末年名将刘晔,这里作为故事中的角色。
12. 食原食卓何足嗔:指老虎本应吃其他动物,这是自然界的规律,没什么可抱怨的。
去完善
赏析
《缚虎行》是一首描绘武将勇猛与智谋的诗歌。诗人张宪以“白门楼”一战为背景,生动地刻画了战场上的紧张氛围和激烈战斗。通过老虎这一形象的描绘,将主帅和敌军的形象更加鲜明地展现出来。
开头两句描述了兵士们包围白门楼的情景,以及敌将的英勇和强悍,让人感受到这场战斗的紧张与激烈。接下来的诗句进一步描绘了战斗中战士们的表现:戟尖顶着老虎的尾巴,袍花已脱的老虎显得狼狈不堪。这种生动的场景描绘,让人们仿佛置身其中。
而后,诗人详细描绘了战斗中擒虎的过程,战士们如何勇敢、机智地制服老虎,以及老虎在困境中的无奈和挣扎。这些细节都生动展现了战士们勇猛无畏的形象,同时也揭示了敌人的虚弱无能。
紧接着,诗人以“养虎肉不饱,虎饥能噬人”的诗句警示人们,不能轻易相信敌人会改过自新。而“缚虎绳不急,绳宽虎无亲”则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防止敌人再次作恶。
最后,诗人通过对历史上刘将军的故事的讲述,暗示了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对付敌人。在刘将军的故事中,他并未放任猛虎吃掉汉贼,反而杀死了猛虎,让贼臣得以生存。这意味着在面对敌人时,要时刻保持警惕,既要防范敌人的攻击,也要警惕内部的隐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缚虎行》是宋代诗人张宪创作的一首描绘战场勇士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的诗。这首古诗创作于宋朝时期,具体时间为公元960年至1279年。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多民族国家形成、疆域逐渐扩展的阶段,边疆战事频繁。
在这个时期,张宪作为一位胸怀壮志的文人,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他深感民间疾苦,因此写下此诗以表达他对战争的态度和对勇士的敬意。在诗中,他以“缚虎”来形容那些勇敢抵抗侵略者的将士,赞美他们英勇无畏的品质。
此外,张宪还通过对古代战场的描绘,表达了对于和平的渴望以及对于国家繁荣昌盛的期盼。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深沉的历史使命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