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卜翁
三月长安道,雨过街树绿。下有卖卜翁,危坐营握粟。举日讲仁义,旋式推祸福。不学贾大夫,忧来方赋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三月的长安街道,雨水滋润了街边的绿树。街头有个卖卜的老者,正端坐摊位上,手中握着占卜用的粮食。他抬头谈论着仁爱与正义,低头则推算着吉凶祸福。他并没有模仿贾大夫,忧虑的时候只会写赋词来表达内心感受。
去完善
释义
1. 三月:这里指农历的三月,即春季。
2. 长安:古代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一带。在古诗词中常用来代指京城或帝都。
3. 街树:街道两旁的树木。
4. 下有卖卜翁:这里的“下”表示下方,靠近自己所在位置的地方;“卖卜翁”是指靠占卜谋生的人。
5. 危坐:正襟危坐的样子,形容严肃认真地坐着。
6. 营握粟:这里是指在用手抓取米粒的动作。
7. 举日:抬起头看天,这里表示说出自己的观点或主张。
8. 仁义:仁爱和正义,这里指道德伦理观念。
9. 旋式:根据法则或规矩。
10. 推祸福:推测或判断事物的吉凶福祸。
11. 不学:不效仿,不做某事。
12. 贾大夫: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的人物,善于射箭。
13. 忧来方赋鵩:这句是说当遇到忧愁的时候,才能写出表达忧郁情感的诗文。
去完善
赏析
《卖卜翁》是一首描绘市井生活的诗。在长安的三月,春雨滋润了街边的树木,绿意盎然。诗人注意到了卖卜翁这位人物,他在街头摆摊,手中握着求签用的稻谷,为来来往往的人们预测吉凶。他并不像有些商人那样,只关心利润和利益,而是关注仁义道德,为人们解读命运的福祸。他并没有因自己的忧虑而陷入悲观,反而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这首诗通过对卖卜翁的描绘,展现了市井生活中人们的希望和乐观精神,让人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和美好。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卖卜翁》是南宋诗人张宪的一首五言绝句,描绘了一个在集市上摆摊占卜的老人形象。此诗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正值南宋初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
诗人张宪,浙江衢州人,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年轻时就取得了功名,后成为著名文人。据历史记载,张宪身处南宋初期的政治斗争漩涡之中,曾遭贬谪。尽管如此,他仍然关注民生疾苦,关心国家命运。这种人生经历使得他的诗歌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时代使命感。
在《卖卜翁》一诗中,张宪通过描绘卖卜翁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以及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他以简洁的文字表达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民间疾苦的同情,体现了他作为文人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同时,这首诗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于命运的看法,揭示了人们在面对未知时寻求慰藉的心理需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