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寄献庾员外
曾谒仙宫最上仙,西风许醉桂花前。
争欢酒蚁浮金爵,从听歌尘扑翠蝉。
秋霁卷帘凝锦席,夜阑吹笛称江天。
却思紫陌觥筹地,兔缺乌沈欲半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曾经拜见过仙境中最高的神仙,秋风中在桂花开前尽情畅饮。
争相欢快地品尝美酒漂浮在金色的酒杯中,聆听歌曲时灰尘飘落在翠绿的蝉鸣上。
秋季晴朗的日子里卷起帘子凝视锦绣的坐席,夜晚临近时在江边吹奏笛声,声音与天色相称。
回想起繁华街道上的欢宴场合,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大半年。
去完善
释义
《冬日寄献庾员外》是唐代诗人罗邺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里给出每句的注释:
1. 曾谒仙宫最上仙:谒,拜见;仙宫,指朝廷或富贵人家;最上仙,指地位最高的人。这句意思是曾经拜见过朝廷中地位最高的人。
2. 西风许醉桂花前:西风,秋天;许醉,允许沉醉;桂花,桂花的香气。这句描述了在秋天的桂花香气中尽情畅饮的场景。
3. 争欢酒蚁浮金爵:争欢,争相欢乐;酒蚁,酒上的泡沫;金爵,金制的酒杯。这句描绘了众人欢快饮酒的画面。
4. 从听歌尘扑翠蝉:歌尘,歌声引起的尘土;扑翠蝉,形容声音清脆悠扬。这句表示欣赏美妙歌声时的场景。
5. 秋霁卷帘凝锦席:秋霁,秋雨初晴;卷帘,卷起窗帘;凝锦席,形容华丽的坐垫。这句写的是雨后初晴时的室内景象。
6. 夜阑吹笛称江天:夜阑,夜深;称江天,指江景与天空相接的景象。这句描述了夜晚江边吹笛的情景。
7. 却思紫陌觥筹地:却思,回想;紫陌,繁华的街道;觥筹地,指宴饮的场所。这句表示回想起过去在繁华街道上宴饮的时光。
8. 兔缺乌沈欲半年:兔缺,指月缺;乌沈,指日落。这句表达时间已过去了半年之久。
去完善
赏析
首联:诗人以“曾谒仙宫最上仙”起笔,表达了对庾员外的崇高敬意。在这里,“仙宫”、“上仙”都是比喻,寓意着庾员外的地位超然,仿佛置身于神仙之境。“西风许醉桂花前”则暗示了秋天这个特定季节的来临。秋风送爽,丹桂飘香,诗人在这个时刻向庾员外献上深深的祝福。
颔联:“争欢酒蚁浮金爵,从听歌尘扑翠蝉。”描述了在宴会上,人们争相举杯祝酒,欢笑声此起彼伏,气氛热烈;同时,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声,尘埃仿佛在欢快地舞蹈。这两句描绘出一幅热闹且富有诗意的画面,生动地展现了宴会的热闹场景。
颈联:“秋霁卷帘凝锦席,夜阑吹笛称江天。”描绘的是雨过天晴之后,卷起帘子,阳光洒满锦绣般的座位;夜色深沉时,吹奏起悠扬的笛声,与辽阔的江天相呼应。这里不仅写出了美好的景色,更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尾联:“却思紫陌觥筹地,兔缺乌沈欲半年。”最后两句以“却思紫陌觥筹地”转折,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欢宴时光的怀念。"兔缺乌沈"意为日月交替,光阴流转,暗示离别已经多时。而诗人却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仿佛转眼间已过了半年。此处流露出诗人对友情的深厚情感和无尽的思念。
总的来说,这首诗歌通过对宴会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庾员外的深深敬仰和怀念之情。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冬日寄献庾员外》是唐代诗人罗邺的作品,具体创作时间为公元857年至860年之间。罗邺生活在晚唐时期,此时的社会政治氛围相对较为压抑,战乱不断,民生疾苦。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罗邺的个人生活并不顺利。他科举不第,功名未成,使得他的心情一直处于低潮。而他与庾员外的关系可能是一种师徒关系或亲密的友谊,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联系并不频繁,于是罗邺选择了通过写诗来表达对庾员外的思念之情。
在晚唐时期,官僚体制日渐腐化,科举制度也出现了不少弊端。许多有才华的人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获得公正的评价和应有的地位。罗邺正是其中之一,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怀着对庾员外深深的敬仰和眷恋,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