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湖和教授兄韵
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
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沈。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古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墓葬中感受到的悲伤与敬意,这些情感千年以来从未改变。
像小溪汇聚成大海,小石头垒成了高山,这些都是从微小积累而成。
简单的事物最终会发展到庞大的地步,繁杂的事业最后却可能只是一场空。
想要知道如何从低处攀升到高处,首先需要分辨古今的真伪。
去完善
释义
1. 墟墓:指坟墓,这里指祭奠的庄严肃穆气氛。
2. 宗庙:古代皇帝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地方。这里可以理解为祭祖的场合。
3. 斯人:指的是有高尚品质和道德观念的人。
4. 磨心:即磨砺心性,通过修身养性使内心纯洁而坚定。
5. 涓流:小的水流,这里喻指积累的过程。
6. 沧溟水:大海的水,这里表示成就非凡。
7. 拳石:拳头大的石头,这里用来比喻微小的事物。
8. 泰华岑:泰山和华山的山岭,这里是形容高大壮观的景象。
9. 易简:容易简单,这里指大道至简的道理。
10. 支离:分散破碎,这里指不完整或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
11. 浮沈:沉浮,这里指不稳定的状态。
12. 真伪:真与假,这里指正确与错误的思想观念。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陆九渊写给他的哥哥陆九龄的。首联以墟墓和宗庙的象征意义起笔,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视。颔联用“涓流积至沧溟水”与“拳石崇成泰华岑”两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积累和努力的重要性。颈联通过对比“易简工夫”和“支离事业”,突出了诗人坚守道德原则,反对形式主义的思想倾向。尾联则表达了诗人的期许:要想攀登高峰,首先要学会分辨真伪,看清历史真相。整首诗格调高古,思想深邃,展现了陆九渊作为一名儒学大家的风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鹅湖和教授兄韵》是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庆元年间(1195-1197年)。
在庆元年间,陆九渊正处于他人生的鼎盛时期。在此之前,他已经取得了进士功名,并在京城担任官职。然而,由于对当时官场腐败的不满,他选择辞官回乡,致力于教育和学术研究。在这段时间里,他与弟子们共同创立了著名的“鹅湖书院”,提倡实学,弘扬儒家道统。
与此同时,这个时代正值南宋晚期,政治腐败严重,外患内忧不断。一方面,金人不断侵扰北方边境,威胁到南宋的安危;另一方面,朝政被权臣韩侂胄把持,忠良之士受到排挤。在这样的背景下,陆九渊深感忧国忧民的责任,希望通过教育和学术传播,培养更多的人才,以振兴国家。
在这首诗中,陆九渊表达了他在鹅湖书院与弟子们共同学习的愉悦心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儒家道统的坚定信仰。通过对鹅湖书院环境的描绘,诗人展现了他在教书育人方面的热情和执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