憩红诗课戏题一待于后
铅山不作桐城逝,海内骚坛委寒灰。
龙蛰虎潜断吟啸,坐令蚯蚓鸣惊雷。
慈红先生颇好事,欲拓诗国疆土恢。
号召英豪执牛耳,大搜燕冀选龙媒。
走章驰檄遍都市,纷纷吟札如云来。
较量锱铢判殿最,岂有鱼目换珠胎!
倾身爱才剧如命,酬字金帛布成堆。
达官贵人不好士,先生此举真豪哉!
嗟余楚狂百无用,长安十载餐黄埃。
作确无钱柱自苦,乞米有帖长空回。
臣朔饥死殊儒饱,古来颠倒何足哀!
偶然涂抹为新句,画眉深浅乖时裁。
鬟髻飘零有谁惜?锥刀角逐吁可略。
豚蹄果逐髯车祝,一笑取醉三百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铅山依然屹立不倒,桐城已去,国内文坛陷入沉寂。
龙隐虎卧,众人皆沉默无语,这真让那些鼓噪的人大吃一惊。
慈红先生热中此事,他试图扩大诗歌的疆域。
他召集各路英雄,就像在大燕和大冀地区挑选千里马一样。
他们到处发布邀请函,吸引了很多寄来的诗篇。
他们细细比较每一篇的优劣,无论如何,也没有次品可以混入其中。
慈红先生爱才若命,为了激励诗人,他不惜花费大量金钱。
虽然有些官员并不喜欢这种行为,但无法否认慈红先生的慷慨。
唉,我就像一个疯狂的楚国人士,无所作为,我在长安度过了十年的平凡生活。
我一直缺钱用,但我坚持自我,有时候我也向朋友求助。
就如东方朔忍饥挨饿而其他学者却食甘味,自古以来的世事难料令人悲哀。
偶尔写写诗,或者涂抹新词,都是随性而为。
我的头发已经飘零稀疏,又有谁会在意呢?我只是在这个世界里争取生存而已。
如果真心祝酒,那么就像给小猪送上礼物一般,不妨大笑一场,痛饮三百杯。

去完善
释义
铅山:指清代散文流派的代表人物刘大櫆与方苞的家乡,此处借指桐城派;
桐城逝:桐城派的衰败;
海内骚坛:指全国范围内的文学界;
慈红先生:应该是指清朝文人张之洞,他曾大力提倡改革教育制度,主张学习西方科技,著有《劝学篇》等作品;
燕冀:古地名,泛指我国北方一带地区;
龙媒:指良马,这里指的是贤才;
走章驰檄:指迅速传递文件;
纷纷吟札:指众多文人的诗歌作品;
较量锱铢:指仔细比较作品的优劣;
殿最:指评定作品的等级;
鱼目换珠胎:比喻以次充好;
豪:程度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很”;
楚狂:诗人自称,暗指自己怀才不遇;
长安:古代的首都,代指北京;
黄埃:尘土飞扬的大道;
柱自苦:形容生活艰苦;
乞米有帖:表示作者曾经向人求援;
古来颠倒:自古以来世事难料;
时裁:合乎时宜;
鬟髻飘零:形容女子的孤独;
锥刀角逐:形容文人之间的争斗;
豚蹄:猪肉;
髯车:指用马拉的车;
祝:祝愿。

去完善
赏析
《憩红诗课戏题一待于后》是清朝曾国藩所作的一首长篇叙事古诗,此诗既有个人经历和感想的倾诉,又有针砭时弊、揭露社会现象的深层内涵。全诗结构严谨,脉络分明,韵脚稳重而富有变化。诗人以幽默讽刺的手法,描绘了一幅诗坛江湖的生动画卷,展现了一个才华横溢而又命运多舛的诗人群像。
首联开篇即点明诗坛现状:铅山(指清初著名文人)逝去,桐城(指清代文坛流派之一)也衰微了,海内诗坛一片寂寥景象。紧接着用“龙蛰虎潜”形容诗人们隐居不出的情景,这与蚯蚓“鸣惊雷”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当时诗坛的低迷氛围。
颔联赞颂“慈红先生”(当为湖南诗人王闿运)致力于振兴诗坛的精神。他大力招揽英才,努力扩大诗国的疆土,用心良苦。然而,这一举措却受到很多质疑与嘲笑。
颈联描述了“慈红先生”广邀天下才子参加诗会的盛况。虽然人才辈出,但其中鱼目混珠的现象也不乏其人。衡量这些作品,恰似分辨珍珠与鱼目一般,考验着评判者的眼光与慧眼。
接下来的四句描述了“慈红先生”为了选拔真正的人才,不惜散尽家财,费尽心血。可是贵族权贵并不看好这些行为,这让“慈红先生”的举动显得无比英勇无畏。
诗人借此机会回顾自己作为“楚狂人”在京都十年的艰难生活,为了谋生而疲于奔波。同时,他对那些因为追求名利而被世人称赞的才子表示深深的惋惜。然而,这一切都不足为道,自古才子之命运多有坎坷。因此,诗人表示自己只是偶尔涂抹新句,迎合时代而已,正如女子的发饰般随风飘落,无人怜惜。
在尾联中,诗人设想了有一天终于得到解脱,能够摆脱现实的困扰,与知己们开怀畅饮,共同笑看世间纷争。全诗到此结束,留给读者无尽的遐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憩红诗课戏题一待于后》是清朝名臣曾国藩的一首古体诗。此诗大约创作于道光年间(1821-1850年)。在这段时间里,曾国藩正在努力提高自己的学识和修养,他后来被誉为“湘军之父”。
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相当复杂。清王朝逐渐衰落,内部矛盾重重,外部则有西方列强的侵略。在这样的背景下,曾国藩深感振兴国家的重要性。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潜心研究经世致用之学,关心国家大事,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在此期间,曾国藩在学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一位著名的学者。他还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国家治理之道。这首《憩红诗课戏题一待于后》就是他在闲暇之余,与朋友相互交流、切磋学问的见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