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
编茅结屋附琳宫,索价何高少室同。
妙黑流传天上去,一山松竹独吟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茅草屋旁建立寺庙,其价格之高与少室山无异。
奇妙的黑色艺术流传到天上,只有山中的一片松竹陪伴清风低声吟唱。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石室:这里指蜀汉名将黄承儿藏兵的地方,即诸葛亮在定军山下石建五丈见方的房子,用作屯兵积粮之地。
2. 徐安国:作者的名字,名字无特殊含义,不必过多解读。
3. 编茅结屋:用茅草编制房屋的意思。在古代,这种建筑方式比较常见。
4. 附琳宫:靠近道教的庙宇,这个比喻把“石室”比作道教的庙宇。
5. 索价何高:索要的价格有多高?这里用反讽的方式表示其价格极高。
6. 少室同:与少室山一样高。
7. 妙黑流传天上去:暗指黄承儿的军队在石室内藏身。妙黑指的是士兵,相传他们能听到天上声音,可以形容他们善于洞察敌情。
8. 一山松竹:描述石室的周围环境,松竹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
9. 独吟风:独自迎着风声吟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石室为主题,描述了石室的美好和独特之处。首句“编茅结屋附琳宫”,描绘了石室的简陋和隐秘,暗示其与宗教寺庙的关联;第二句“索价何高少室同”,则用高价来衬托石室的珍贵,并暗示其与宗教信仰的联系。
接下来的“妙黑流传天上去”,表达了石室的美妙神秘,仿佛是天上的宝物;最后的“一山松竹独吟风”,则展现了石室的宁静与自然,使人感受到一种与世无争、独享安宁的氛围。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石室》是明朝诗人徐安国的一首诗作,创作于公元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明朝时期。在这个阶段,徐安国刚刚步入官场,努力攀登仕途高峰,但是他也深受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深感忧虑。
在这一时期,明朝正值内忧外患之际。内部政治腐败、贫富差距加大、人民生活困苦;外部则面临着边疆不安定的问题,如倭寇入侵等。在这种背景下,徐安国一方面对朝廷抱有期望,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排忧解难,另一方面也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感到担忧。
在这首《石室》中,徐安国通过对石室的描绘,表达了他在面对国家和民族危机时的忧国忧民之情。他用“石室”这一意象,象征了国家的稳固和民族的坚强,同时也寓意着自己对国家民族未来充满希望的信心。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徐安国在人生道路上的坚定信仰,也展示了他作为一名文人墨客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