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
峩峩大涤拄天寒,白鹿来迎上界官。
挹景太霄千载后,犹思冠珮上天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巍峨的大涤山在寒冷中直耸入云,一只白鹿前来迎接从仙界降临的使者。在此千年之后,我依然能想起他们戴着冠佩登上天坛时的情景。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峩峩:山势高峻的样子。
2. 大涤:即大涤山,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3. 拄天寒:形容山高入云,顶天立地的景象。
4. 白鹿:古代神话中象征祥瑞的神鹿。
5. 上界官:指神仙。
6. 挹景太霄:挹景,摄取景色;太霄,极高的天空。这里指登上天坛,观赏天空的美景。
7. 冠珮:帽子和玉佩,这里代指朝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天坛的壮观景象和诗人对于古代神圣场所的敬仰之情。首句中的“峩峩大涤”形象地描绘出天坛的高耸入云,而“拄天寒”则表现出天坛在严寒中的坚韧与庄重。第二句中的“白鹿来迎上界官”意味着天坛的神圣地位,象征着与仙境的联系。接下来的“挹景太霄千载后,犹思冠珮上天坛”表达了对古人的敬仰,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责任感。整首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华丽的辞藻展现出天坛的神圣氛围,令人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天坛》是明朝诗人徐安国创作的一首描绘天坛景象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明朝崇祯年间,当时正值明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在这个特殊时期,徐安国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对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生活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徐安国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他通过描绘天坛的景象,表达了对于和平、安宁和繁荣的向往。在诗中,他用“海气空蒙”来形容天坛的壮丽景色,用“千秋”来表达对永恒信仰的追求。这些表达都反映了他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许。
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在古代中国,祭祀是天子的重要职责之一,天坛作为皇家祭祀的场所,象征着皇家的权威和神圣的地位。通过对天坛的描绘,徐安国表达了对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的关注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