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归云庵

标题包含
归云庵
忽舒忽卷岂无期,万状来呈变化姿。 峰帽石衣罗眼底,苍然暮色欲来时。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时而舒展时而又卷曲,这并不是没有预期,万千姿态展现出千变万化的模样。 山峰和岩石的外貌在眼前展开,渐深的暮色缓缓而来。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忽舒忽卷:指云的形态变化无穷。 2. 岂无期:即变幻莫测,难以预料的意思。 3. 万状:各种各样的状态。 4. 呈:展现,展示。 5. 变化姿:形容云的姿态千变万化。 6. 峰帽石衣:借指云雾笼罩山峰的景象。 7. 罗眼底:展现在眼前。 8. 苍然:形容天色昏暗的样子。 9. 暮色:傍晚时的景色。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归云庵”为主题,描绘了云雾飘渺的动态美。首句“忽舒忽卷岂无期”表明云雾的变幻莫测,无法预知它的来去。次句“万状来呈变化姿”则具体描述了云彩各种形状的变化,它们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自然的神奇。第三句“峰帽石衣罗眼底”将视线从天空转向大地,暗示了云雾在山间飘动、与山岩交相辉映的画面。最后一句“苍然暮色欲来时”则通过苍茫暮色预示着夜幕即将降临,为这幅山水画增添了时间流转的韵味。整首诗在叙事的同时融入了中国古典诗画的审美观念,富有生动的意象和含蓄的情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归云庵》是明代诗人徐安国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作于明朝嘉靖年间(约公元1540年),时值明朝社会政治较为稳定,文化发展繁荣的时期。 徐安国生于书香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著名的文人,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他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数次科举不第,使他感受到了世事的无常。于是,他在晚年选择了隐居生活,寄情山水,潜心研究佛学。 这一时期,由于明朝统治者的重视,文人的地位得到了提高,许多文人都选择归隐山林,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徐安国也深受这种风气的影响,他选择了在庐山脚下的归云庵隐居,以此来逃避世俗的纷扰。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