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庭观 其三
槐覆星坛惟旧迹,土埋丹鼎不知时。
刻舟何处长生路,回音海山空赋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古槐遮蔽着星辰祭坛,只留下古老的痕迹;泥土覆盖着炼丹炉,已不知何时所埋。寻找长生的方法如同在刻舟上找寻线索一般无从下手,只能在海山之间发出回荡的诗歌,寄托无尽的期待。
去完善
释义
妙庭观:位于浙江省杭州市附近的景点。
槐覆星坛:指古老的星象观测地。
土埋丹鼎:丹鼎,古代炼丹所用的器具。这句描述了丹鼎被埋藏的时间之久。
刻舟何处长生路:源自“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比喻寻找根本不存在的事物。这里暗示寻求长生不老之术难以实现。
回音海山:回音谷和海山的合称,是杭州的一处著名景点。
赋诗:写诗。
去完善
赏析
《妙庭观 其三》徐安国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古代仙境的神秘向往和探索。前两句通过描述古老的槐树覆盖星坛和土埋丹鼎的场景,展现了岁月的沧桑和仙人的踪迹难寻。后两句则用刻舟求剑的寓言表达了对长生不老之路的探寻未果,只能在海山之间空赋诗篇,抒发心中的感慨。整首诗意境深远,流露出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和对仙境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妙庭观 其三》为南宋时期诗人徐安国所作。当时正值金国南侵,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文化繁盛,佛教、道教等信仰普遍存在。在战乱与安定交织的社会背景下,文人墨客多寄情山水,寻求心灵的慰藉。
徐安国正是生活在这个时期的文人,他的经历丰富,对于世事有着深刻的洞察。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世间无常的感慨,这也反映了南宋知识分子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普遍心态。在他的诗作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有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人文关怀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