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床
枯藤老大似虬悬,一榻留云对洞门。
无复高人眠醉石,空留芳草引王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古老的藤蔓犹如龙一样盘绕着,在洞口悬挂着一片云朵状的苔藓。这里曾经有隐逸的高人沉睡在醉石之上,如今只留下满地的萋萋芳草引导着寻找山谷间的游子。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石床:这里指古人在山间洞府中常置的一张石头床,用于休憩或睡眠。
2. 徐安国:不详,可能是古人一位诗人或者创作者的名字。
3. 枯藤:干枯的藤蔓,形容一种古老沧桑的景象。
4. 老大:老大的意思是长久,在这里修饰枯藤,表现出枯藤年代久远,显得苍老。
5. 似虬悬:虬指龙的第六子,这里用来比喻藤蔓弯曲的形状。
6. 一榻留云:表示有云雾环绕着一张石头床。
7. 洞门:山洞入口,这里是山的入口,也可能指的是诗中的仙人居住之地。
8. 高人:高尚的人,这里指代古人或隐士。
9. 眠醉石:在醉石上睡觉,形容一种不拘小节,潇洒自如的生活方式。
10. 王孙:王子、公子等贵族,也泛指世家子弟,在这里可能暗示着诗人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思念。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苍凉而充满诗意的画面。诗人以枯藤、虬悬、一榻、留云、洞门等元素构建了一个荒僻但充满生机的环境,暗含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无复高人眠醉石,空留芳草引王孙”则表达了世事沧桑之感,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也反映了历史的变迁。整首诗风格苍茫古朴,语言质朴而富有哲理,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艺术才能。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徐安国的《石床》这首古诗创作于唐末五代时期,大约在公元9世纪末至10世纪初。这个时期正值中国历史上政治动荡、战乱频繁的分裂时期,社会的繁荣与安定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徐安国作为一位生活在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他的诗才横溢,作品深受人们喜爱。然而,在这首《石床》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通过对古老石床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沧桑的感慨以及对永恒不变的信念的追求。
在诗歌的创作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混乱局面以及人民生活的艰辛。然而,尽管生活困苦,但人们依然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也是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