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整整一夜,戍守边关的将士们都沉浸在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中
去完善
释义
征人:出征在外的将士;尽:全都;望乡:思念故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象。开篇两句通过对沙地与月光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沙似雪"与"月如霜"两个比喻生动形象,既展现了边塞的荒凉,又暗示了戍边生活的艰辛。
后两句由景入情,借芦笛之声引出征人的思乡之情。诗人巧妙地运用“不知何处”这一不确定性的表达,更增添了诗意的深远意境。最后一句将所有戍边将士的心绪凝聚在"望乡"这一情感上,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通过简练的文字传达出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诗人并未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对景物的刻画和对声音的捕捉,让读者自然感受到那份深沉的思乡之情,充分体现了唐诗含蓄蕴藉的艺术特色。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朝诗人李益的一首著名诗篇,此诗创作于公元758年左右。此时唐朝正处在安史之乱时期,战争使得国家和百姓陷入了深重的灾难。
李益的生平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他在少年时因为家世受到推荐进入宫廷,因才华横溢而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然而天宝年间发生了安史之乱,他卷入这场战乱,从战争中流离失所。
在这首《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李益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战乱中的受降城夜景,同时又巧妙地借用了羌笛之声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对战争的厌倦。这种既描绘现实又展现内心情感的手法,使得这首诗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