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归信偶寄
无事将心寄柳条,等闲书字满芭蕉。
乡关若有东流信,遣送扬州近驿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闲暇时把心情寄托在柳树枝上,轻松地在芭蕉叶上题满诗句。如果家乡的来信随着河水而来,就让它送到离扬州最近的驿站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逢归信偶寄:题目中的“逢归信”指偶然遇到回乡的信使;“偶寄”表示随意写下来。
2. 李益:唐朝著名诗人,擅长边塞诗。
3. 无事将心寄柳条:这里借柳树寄托心情,意味着在闲暇时抒发内心的情感。
4. 等闲书字满芭蕉:“等闲”意为平常,“书字”指的是写信,此句描绘了诗人经常在芭蕉叶上书写文字。
5. 乡关若有东流信:“乡关”指家乡,如果家乡有信息传来。
6. 遣送扬州近驿桥:“遣送”指寄送信件,“扬州近驿桥”则是信要到达的地方,也就是收信人所在地附近的驿站。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诗的前两句描述了诗人无事发愁的心境,通过“寄柳条”和“书字满芭蕉”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诗人渴望与亲人沟通的心情。后两句则寄托了诗人期望家人能收到自己的消息,并尽快回信的愿望。全诗以景物为依托,传达出浓浓的乡愁和对亲情的深深眷恋。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逢归信偶寄》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益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世纪中期,时值安史之乱(755-763年)之后,唐王朝逐渐恢复稳定并进入中唐时期。这个时期的诗人多在战乱后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抒发个人感怀。
李益出身名门世家,其祖父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弟,但他并未因为家族地位而得到优待。在安史之乱期间,他曾参与平叛战争,因功升任监察御史、江淮都统判官等职。然而,他在政治上并不得志,多次被贬谪。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对于故乡亲友的关心和思念,同时也反映出他在这个时期复杂的人生际遇。
当时,唐朝社会动荡不安,朝廷内部争权夺利,边疆战事频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都以诗歌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李益的这首《逢归信偶寄》正是这一时期文人思想感情的真实写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