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早雁
江上三千雁,年年过故宫。
可怜江上月,偏照断根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江边的大雁成群结队,每年都会经过古老的宫殿。令人感到悲哀的是,江上的月光偏偏照耀着那孤单的小船。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江上:江边,江畔。
2. 三千雁:形容大雁数量之多。
3. 年年:每年,每年都有。
4. 过故宫:飞过宫殿旧址。这里指扬州一带曾是古代扬州的皇宫所在地。
5. 可怜:令人怜悯,让人感到悲伤。
6. 江月:江边的月亮。
7. 偏照:特意照射,特别关注。
8. 断根蓬:断根的蓬草。这里指失意的游子或离开家乡的人。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大雁迁徙景象的诗,诗中通过“江上三千雁”的宏大场景,展现出壮观的自然景观。“年年过故宫”则暗示了大雁有规律、有秩序的生活习性。而“可怜江上月,偏照断根蓬”则是诗人对那些离群的孤雁寄予了深深的同情,表现出了人性中对孤独的关爱与怜悯。整首诗以大雁为载体,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出人类对于生活规律的尊重和对孤独者的关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扬州早雁》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益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在这个时期,唐朝的统治地位逐渐削弱,各种社会矛盾和战争问题日益突出。李益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政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十分关心。
当时,江淮地区由于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而扬州作为江南的重要城市,自然成为了战争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李益在《扬州早雁》中通过对早春雁群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战乱、流民以及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另一方面,李益本人也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他年轻时曾担任左武卫骑曹参军,后因故被贬为封丘尉,后又因战功被任命为都水使者。这段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战争带来的苦难,也激发了他的政治抱负和为民请命的决心。因此,他在《扬州早雁》中,借早雁飞来的景象,发出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人民的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