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寄李二(一作戎昱诗)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好风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柳树在雾气中显出春天的模样,岸边柳树枝条被折断作为送行的人赠予之物。如果轻柔的风能借助柳树低垂的枝条,就不要让那些翠绿的柳丝扫去路上的尘埃。

去完善
释义
1. 杨柳含烟灞岸春:这句描绘了春天时,柳树在烟雾般的细雨中焕发生机,位于灞水之畔的景色。杨柳:柳树的通称;灞岸:长安附近的一个地方,靠近灞水;春:春季,生机勃勃的季节。
2. 年年攀折为行人:这句表达了古代人们在分别时常折下柳条,以寄托对离人的牵挂与祝福。年年:每年;攀折:用手攀援并折断柳枝;为行人:为离别的人准备。
3. 好风若借低枝便:这句表示希望有顺风,让离人顺利启程。好风:和顺的风,这里代表顺利的情境;若借:假设能借助;低枝:低垂的柳枝,象征离别的场景;便:便利,顺利。
4. 莫遣青丝扫路尘:这句表达了对离人的美好祝愿,希望他们一路顺风,不要受到旅途中的困扰。莫遣:不要让;青丝:黑发,这里指代离人;扫路尘:清除道路上的尘土,比喻顺利度过旅途中遇到的困难。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途中寄李二》,李益以灞岸的杨柳和杨柳上的春风为主题,表达出对友人的怀念和关爱之情。首句“杨柳含烟灞岸春”描绘出春天里柳树嫩绿的美丽景象,传递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接下来的两句“年年攀折为行人”以及“好风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则分别表示古人常在送别时折柳枝以示依依惜别,表达了诗人期望借助春风之力,让柳枝拂去路上的尘埃,使友人路途平顺无碍。整首诗借景抒情,寄托了深厚的友情,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诗词的独特韵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途中寄李二(一作戎昱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益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至德年间(756-758年),当时正值安史之乱,战争使得国家局势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李益作为一名文人,也深受战乱之苦。在这段时间里,他因战乱而四处漂泊,与友人分离,心中充满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在这种背景下,李益创作了这首《途中寄李二(一作戎昱诗)》,表达了他对战乱中的亲友的深深牵挂和对和平的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