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柔和的微风吹过,让我在傍晚时分不禁惊醒,站在窗前思绪飘荡。当我打开门看到随风摆动的翠竹,心中不禁猜测是否会有旧友到来。
此时,竹叶上的露水滴落,轻轻触碰到台阶下的青苔,让人心生宁静。我何时能再次来到这绿色的世界,为那架被遗忘的古琴拂去尘埃,奏出悠扬的乐章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竹窗:竹子做的窗户。
2. 苗发:唐代诗人,与李益、司空曙交好。
3. 司空曙:唐代诗人,与李益、苗发交好。
4. 牗(yǒu):窗户。
5. 悠哉:形容心境悠闲的样子。
6. 时滴:不时地滴落。
7. 枝上露:指竹叶上的露水。
8. 阶下苔:指台阶下的青苔。
9. 何当:何时。
10. 一入幌:走进窗帘的意思。
11. 为拂绿琴埃:为琴弹一曲,以除去尘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闻风”为题,意味着诗人通过微风吹动的声音引起思绪,进入了一个悠远的心灵境界。首句“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生动地描绘了微风在静夜中轻轻吹动的景象,同时也表现出诗人此时此刻的寂寥心境。
接下来,诗人将这种情境推向更深的情感层面。"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诗人由风声中的疑惑和期待,让读者想象出了一个看似荒谬却颇具诗意的画面:门前摇曳的竹子,仿佛是久别的故人前来探访。这是一种对友情深切的思念,也是一种盼望重聚的心情写照。
紧接着的两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又通过对自然的细腻描绘,强化了这份感情的珍贵与真挚。露水从枝头滑落,湿润了台阶下的青苔,既展现了诗人观察生活的细致入微,也寓意着友谊之情的美好而脆弱。
最后两句“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则表达了诗人期望有一天能够重新相聚,一起弹琴抒怀的期盼。这样的结尾,既是一种深深的感慨,也是一种深情的呼唤。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58年左右,当时安史之乱刚刚结束,唐朝国力逐渐恢复。在这段时间里,李益经历了从军、任地方官员以及婚姻等方面的诸多人生经历。他的诗歌也深受这些生活体验的影响,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诗歌创作的审美观念侧重于反映现实生活和抒发个人情感,而这首诗正是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典型代表。诗中以“竹窗闻风”为主题,通过对风声中蕴含的故乡信息的捕捉,展现了诗人渴望团聚和安宁生活的愿望。同时,通过提及友人苗发和司空曙,也反映出当时文人之间的友谊和交流。
总之,《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这首古诗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背景下,融合了诗人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时代特征,表达了渴望团圆、追求宁静的精神诉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