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马嵬二首(第二首一作李远诗)
路至墙垣问樵者,顾予云是太真宫。
太真血染马蹄尽,朱阁影随天际空。
丹壑不闻歌吹夜,玉阶唯有薜萝风。
世人莫重霓裳曲,曾致干戈是此中。
金甲银旌尽已回,苍茫罗袖隔风埃。
浓香犹自随鸾辂,恨魄无由离马嵬。
南内真人悲帐殿,东溟方士问蓬莱。
唯留坡畔弯环月,时送残辉入夜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走到围墙旁向砍柴的人询问,他告诉我这是太真宫所在地。
太真的鲜血染红了马蹄,红色的楼阁倒影随着天际消失。
在这幽谷里听不见歌唱和吹奏的声音,只有玉砌的台阶上吹过薜萝的风。
世人不要再重视《霓裳羽衣曲》,因为它曾经引起战争和纷争。
身穿金甲的士兵已经离开,隔着风尘看见苍茫的罗袖。
浓郁的香气依然伴随着鸾车,遗憾的灵魂无法离开马嵬。
皇宫里的道士悲伤地望着宫殿,东方的大海边的方士探寻着蓬莱仙境。
只剩下山坡上的明月依旧,不时将微弱的光亮洒向夜色中的灵台。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马嵬:古地名,位于今中国陕西省兴平市西约11公里。
2. 樵者:砍柴的人。
3. 太真宫:唐代皇帝祭祀天地神祇的宫观之一。
4. 丹壑:指神仙居处。
5. 霓裳曲:传说中杨贵妃所善之歌。
6. 金甲银旌:古代军队的标志。
7. 鸾辂:天子乘坐的车子。
8. 南内真人:指唐玄宗。
9. 东溟:东方的大海。
10. 蓬莱:传说中的仙境。
11. 坡畔:山边。
12. 夜台:墓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安史之乱为背景,通过描绘马嵬坡的场景,抒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忧虑。首联用“太真宫”作为切入点,引发对杨贵妃的联想,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关注。颔联中的“太真血染马蹄尽,朱阁影随天际空”描绘了战乱后的荒凉景象,暗含着对战争的批判。颈联中“丹壑不闻歌吹夜,玉阶唯有薜萝风”则表达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哀伤。尾联通过警示世人不要过分追求声色犬马,以免引发战乱,揭示了诗人深沉的历史反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马嵬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益在安史之乱平定后所作。据考,此诗约创作于公元760年前后。此时距离安史之乱平息已有数年,唐朝开始恢复元气。李益在此时期几经磨难,先是被贬谪到南方之地,后又重回京城担任监察御史。
在这样一个时局激荡的年代,人们对生死离合、兴衰成败的感受尤为深刻。安史之乱不仅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让许多家庭分崩离析。在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生的起伏之后,李益来到马嵬坡这个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的地方,睹物思人,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组诗,表达他对历史、对人生以及对民族命运的深深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