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隩牧笛
蒙蒙香雾湿未干,烟光匝地春风寒。
牧童三五唤归切,鞭牛为马蓑为鞍。
一声芦管振林木,口畔呜呜相戏逐。
梅花乱落自潇洒,绝胜豪门调新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淡淡雾气尚未散去,地上的烟雾在春风中感到寒冷。
三五个放牛的牧童呼唤着回家,用牛鞭当马鞭,披上蓑衣作为马鞍。
突然响起的一声芦笛声震动树林,它们在嘴边发出呜呜的声音相互嬉戏追逐。
梅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显得非常潇洒,远胜那些豪门里演奏的新曲子。
去完善
释义
1. 扈隩:扈者,随从也;隩,山间河曲处,这里是借指帝王的行踪。所以“扈隩”表示跟随皇帝出行。
2. 香雾:香水的雾气,这里可能指皇帝车马所过之处的香雾,也可能是香炉的香气。
3. 匝地:满地都是的意思。
4. 三五:十五,这里指十五岁的少年。
5. 鞭牛为马:把牛当作马用。这里可能指小孩调皮,把牛当作马来驱使。
6. 蓑为鞍:蓑衣当作马鞍,同样体现了孩子天真无邪的一面。
7. 芦管:古代一种类似于笛子的乐器,以芦苇做管,故称。
8. 口畔:嘴边。
9. 梅花乱落:梅花开的季节一般是冬天,而春天梅花已经凋谢,这里可能是描述初春的景象。
10. 绝胜豪门:比豪门要强得多。
去完善
赏析
《扈隩牧笛》徐似道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牧归图,诗人通过“蒙蒙香雾”、“烟光匝地”等词句展现了春天的气息,同时传达出寒冷的感觉。接下来,诗人描述了牧童们呼唤着各自的小牛回家,用鞭子赶着它们,并给它们披上蓑衣作为马鞍。这里表现出乡村生活的简朴和淳朴。诗的后两句描述了牧童吹奏芦管的声音在树林中回荡,这种声音使得梅花纷纷飘落,更加衬托出这幅画面的美丽,也使得这首诗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总的来说,这首诗歌以自然清新的语言描绘了春天乡村的美景,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扈隩牧笛》是南宋诗人徐似道所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后期,即公元1190年至1279年之间。这个时期正值宋朝衰落,金兵南侵,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
徐似道生于书香门第,家境殷实,他本人也颇具才情。然而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他的命运也随着国家的兴衰而起伏不定。他曾入仕为官,但因时局不稳,逐渐对仕途失去信心,最终选择辞官回乡,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在辞官回乡的这段时间里,徐似道游历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领略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这首诗正是他在游历过程中,目睹了百姓生活在战乱之中的困苦,感慨万千而创作出来的。诗中以“扈隩牧笛”为主题,通过对悠扬的牧笛声的描绘,表达了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