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隐珪舍人寄红烛
蜜炬殷红画不如,且将归去照吾庐。
今来并得三般事,灵运诗篇逸少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燃烧的火炬如此艳丽,胜过所有的画卷,让我把它带回家照亮我的房子。今天我得到了三件宝物:美丽的诗歌、飘逸的书帖和这明亮的火光。

去完善
释义
蜜炬:指蜡烛。
殷红:深红色。
画:图画,这里可以理解为装饰品。
且将:暂且,先用来。
归去:回去。
照吾庐:照亮我的屋子。
并得:同时获得。
三般事:三种事物。这里可能指的是蜡烛、诗歌和书法。
灵运:谢灵运,东晋著名诗人。
逸少:王羲之的字,著名书法家。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酬隐珪舍人寄红烛》中,郑畋以“蜜炬殷红画不如”开篇,描绘出红烛的鲜艳夺目。同时,他将红烛与绘画相比,暗示了红烛之美超越画作。接下来的“且将归去照吾庐”则表达了作者期待用这美丽的红烛照亮自己家园的愿望。
接着,郑畋提到了“今来并得三般事”,这三件事指的是灵运的诗篇、逸少的书法和这红烛。这里的比喻十分巧妙:通过描述红烛、诗歌和书法,诗人强调了它们各自的美学价值。而将三者并列,意味着它们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整首诗以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一幅美丽画卷,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这首诗也传达了一种人生态度: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刻美好时光,用心去感受和体验这些美好事物所带来的愉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酬隐珪舍人寄红烛》是唐朝诗人郑畋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中晚唐时期,公元850年左右。在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宦官权力日益增强,地方藩镇割据势力不断扩张,中央政权逐渐衰落。
诗人郑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他曾担任过吏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但后因政治斗争被贬为崖州司马。在流放期间,他深感世态炎凉,对国家前途忧虑重重。然而,他在逆境中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努力寻找生活的乐趣。
在创作这首古诗时,郑畋可能正在思念故乡和亲朋好友。因此,他将内心的情感寄托在“寄红烛”这个主题上,表达对友人的关切和怀念之情。同时,他也借这首诗传达出自己身处困境却依然坚持信念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