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惠山寺
寺古名传唐相诗,三伏奔迸予何之。
云山相照翠会合,殿阁对走凉参差。
清泉绝无一尘染,长松自是拔俗姿。
二边羌胡日鬭格,释子宴坐殊不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唐代的名寺一直流传至今,炎热的三伏天里我也为之奔波。翠绿的云彩和山峦相互辉映,清凉的殿阁间透出参差的凉意。寺中的清泉清澈无比,不染尘埃;而高大的松树自然显得超凡脱俗。但在这种宁静的氛围中,两边的羌胡仍在每日争斗,而这些僧侣们却对此毫无察觉,安心地过着平静的生活。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无锡:江苏省的一个城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
2. 惠山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的一座古刹,始建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刹之一。
3. 唐相:指唐朝的丞相或宰相,这里可能是指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杜甫曾到过惠山寺,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4. 三伏:我国农历中夏季最热的一段时间,通常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
5. 奔迸:快速流动的意思。
6. 予何之:我为什么要去这里呢?这是一个反问句,表示作者对炎热夏天来到惠山寺的原因感到疑惑。
7. 云山相照:云和山相互映照,形容山中的美景。
8. 翠会合:指绿色的树木和植被聚集在一起。
9. 殿阁对走凉:指寺庙的大殿和高阁在风中摇曳,给人一种凉爽的感觉。
10. 参差:高低不齐,这里形容殿阁的形态各异。
11. 清泉:指寺庙中的一股清泉。
12. 一尘不染:形容泉水清澈见底,没有任何杂质。
13. 长松:指寺庙中的一棵古老的松树。
14. 拔俗姿:形容松树高大挺拔,具有超凡脱俗的气质。
15. 二边:指中国和西域,这里可能指的是唐朝时期的中国和西域各国。
16. 羌胡:古代对中国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这里可能指唐朝时期的西域各国。
17. 日闘格:指经常发生冲突和战斗。
18. 释子:指佛教僧人。
19. 宴坐:指僧人静坐修炼。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北宋诗人苏舜钦在游览无锡惠山寺时所作。诗中描绘了惠山寺的古老历史和优美环境,表达了诗人对禅宗高僧在此修习的赞赏以及对战争的忧虑。
首联以“寺古名传唐相诗”开篇,点明了惠山寺的历史悠久,早已闻名于世。接下来,诗人描述了三伏天里自己来到这里的情景,感叹自然的魅力无法用言语表达。
颔联通过云山的相映成趣、殿阁的错落有致,展现出惠山寺周围的美丽景色。其中,“翠会合”和“凉参差”这两个词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环境的宜人之处。
颈联中,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清泉和长松的特点。清澈的泉水如同没有被世俗沾染过的净土,而高耸的松树则体现出超凡脱俗的气质。这些描写都体现了诗人对禅意和自然美的追求。
最后,尾联则以战争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释子(佛教僧人)在战乱时期依然保持平静的心态的敬佩。同时,这也反映出诗人对于现实社会的忧虑,以及他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无锡惠山寺》是北宋诗人苏舜钦的一首描绘江南风光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048年前后,此时的苏舜钦因为卷入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风波而被贬离京,出知润州。在被贬谪期间,他游历江南各地,写下了许多描绘江南风光的诗篇,其中包括这首描绘无锡惠山寺的佳作。
在苏舜钦所处的时代,北宋正处于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特别是江南地区,由于地势平坦、气候适宜,农业生产和商贸活动都十分繁荣,成为当时中国的经济重心。苏舜钦在游历江南的过程中,不仅领略了江南的美丽风光,还深深地感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生活气息,这些都成为了他创作诗歌的重要素材。
在他的笔下,无锡惠山寺被描绘得如诗如画,山色湖光交相辉映,寺内的钟声悠扬回荡,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然而,在这宁静的背后,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政治失意的无奈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