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丰乐亭
神物藏胜地,深林隐苍峰。
威夷渡浅岭,爱此泉一钟。
古今未见赏,荒然草苔封。
公来辟一径,疏凿随指踪。
挥洗落尘虑,甘凉洒烦胸。
搆亭于其间,四面开轩墉。
名之丰乐者,此意实在农。
使君何所乐,所乐惟年丰。
年丰讼诉息,可使风化醲。
游此乃可乐,岂徒悦宾从。
野老共歌呼,山禽相迎逢。
把酒谢白云,援琴对孤松。
境清岂俗到,世路徒冲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神奇之地隐匿于幽静山林,雄伟山峰掩映在苍翠树林中。
走过蜿蜒山路,来到美丽的泉水边,心生欢喜。
至今未有人欣赏过这片美景,已被杂草和青苔覆盖。
您(苏东坡)开辟了一条小径,按照指示进行疏通和挖掘。
洗涤掉一身疲惫,清凉的泉水让人心旷神怡。
在这山间建起一座亭子,四面敞开如一座高楼。
名为“丰乐亭”,是纪念农民的辛勤劳动。
您的快乐何在?只在于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丰收之年诉讼平息,道德教化也随之加深。
游览此地令人心旷神怡,不仅是愉悦宾客。
山野村民欢歌笑语,山中飞禽互相追逐。
举杯向天感谢恩赐,抚琴与孤松对话。
这般清净之境俗人难至,世间纷扰不如抛诸脑后。
去完善
释义
1. 神物:神奇的事物,这里指清泉。
2. 威夷:平坦舒适的地方。
3. 浅岭:地势较低的丘陵地带。
4. 钟:聚集,汇聚。
5. 荒然:荒废的样子。
6. 草苔封:被杂草和青苔覆盖。
7. 公来:您来到这里,指欧阳修。
8. 指踪:指导,指引。
9. 尘虑:世俗的烦恼。
10. 轩墉:门窗,这里指建筑物的出入口。
11. 丰乐:丰收快乐。
12. 使君:古代尊称地方官为“使君”,这里指欧阳修。
13. 讼诉息:诉讼平息。
14. 风化醲:道德教化的成果显著。
15. 悦宾从:取悦宾客及随从。
16. 歌呼:歌唱欢呼。
17. 迎逢:迎接相遇。
18. 俗到:被世俗打扰。
19. 冲冲:忙碌不安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寄题丰乐亭》是北宋诗人苏舜钦的一首描绘丰乐亭景致与抒发人生感慨的诗作。诗中以“丰乐”二字为线索,描述了亭子的建造背景、自然风光以及在此间享受到的宁静和愉悦。全诗以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首联,诗人通过描绘丰乐亭所在地的神秘景象,暗示了其优越的自然环境。颔联则通过描写山泉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这片土地的热爱。颈联转向描述丰乐亭的历史变迁,展示了它曾遭荒废的现状。然而随着诗句的发展,诗人揭示出如今的丰乐亭已焕然一新:“公来辟一径,疏凿随指踪。”这表明有人开始重视这片土地并着手开发。
接下来的六句,诗人进一步刻画了在丰乐亭的体验,特别是泉水带来的清凉感受。诗人还提及了亭子四周的开阔视野,强调其景观的独特之处。在接下来的两句中,他解释了为什么这个地方被称为“丰乐亭”,理由在于这里的景色能够让人感受到农业的重要性和丰收的喜悦。
接着的两句,诗人向读者传达了这样一层信息:作为一名地方长官,他的快乐来自于百姓的生活安康,没有纷争与诉讼。年岁丰收,风气淳厚,这也是官员最为欣慰的事情。在这里游玩,不仅能取悦自己和身边的宾客,还能与山野之人共享欢乐时光。
结尾处,诗人通过“把酒谢白云,援琴对孤松”的画面,展示了他在丰乐亭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而最后两句则为这首诗添上了一抹深沉的色彩:“境清岂俗到,世路徒冲冲。”这意味着在这个清静的世界,世人往往会被浮华尘世所困扰,难以找到内心的平静。整首诗至此便有了强烈的哀愁之感,深化了诗人对恬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题丰乐亭》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苏舜钦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41年,当时苏轼因遭遇政敌陷害被逐出京,出任浙江湖州知州。在谪居时期,他努力排遣内心的愁苦,以山水景色为寄托,写下了许多抒发自己情感的诗篇。
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北宋中期,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诗歌方面,出现了大量关注社会现实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苏轼作为其中的一员,他的诗歌风格独特,语言质朴,意境深远,深受人们喜爱。
《寄题丰乐亭》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他在诗中写道:“客思似杨柳,春风吹又生。”表达了他漂泊在外,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同时,他还通过描绘家乡的美景,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