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阴地关崇徽公主手迹

标题包含
阴地关崇徽公主手迹
一拓纤痕更不收,翠微苍藓几经秋。谁陈帝子和番策, 可怜汾水知人意,旁与吞声未忍休。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山甫,生卒年不详,字仁夫,号浮休子,又号松竹主人。唐朝诗人。 李山甫是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的著名文人,曾任御史之职。他的诗才横溢,尤以五言古诗著称,与钱起、郎士元、皇甫冉等齐名。 李山甫...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曾经那纤巧的笔迹已无法挽留,青翠的苔藓也已经历了几个秋天。有谁陈述了那个皇族公主的心愿,她如同那汾水一般懂得人间的情意。在一旁默默忍受着一切,不忍心停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阴地关:古关隘名,在今山西省灵石县南。 2. 崇徽公主:唐朝公主,生卒年不详。其母为唐玄宗之女和政公主。 3. 手迹:亲手写下的字迹。 4. 一拓:一挥而就,一次写成。 5. 纤痕:纤细的痕迹,指崇徽公主的手迹。 6. 不收:不收回。 7. 翠微:青翠的山色。 8. 苍藓:青绿色的苔藓。 9. 几度秋:几季秋天。 10. 陈:陈述。 11. 帝子:皇帝的女儿。 12. 和番策:指和亲之策,即联姻以和平相处的政策。 13. 可怜:令人同情。 14. 汾水:山西的主要河流之一。这里借指离别的悲伤之情。 15. 吞声:不敢大声哭泣,形容压抑痛苦的心情。 16. 未忍休:不能忍受结束这种离别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崇徽公主远嫁和亲、心系故乡的诗歌。诗人通过对崇徽公主手迹的描绘,表达了对其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首联“一拓纤痕更不收,翠微苍藓几经秋”,描述了崇徽公主的手迹被遗落在阴地关,字迹已经被岁月的侵蚀所模糊,但仍是翠微苍藓间最为瞩目的存在,历经几载春秋,依然熠熠生辉。 颔联“谁陈帝子和番策,可怜汾水知人意”,传达了诗人对于和亲政策的批判。谁是那个安排皇帝女儿远赴和亲的决策者呢?诗人在此质疑和亲政策的不合理性。同时,将崇徽公主比作黄河之水,她远离故土,却难以忘记家乡的一切,体现了诗人对她的深深同情。 尾联“旁与吞声未忍休”,则描绘出崇徽公主在远嫁和亲的过程中,虽然在痛苦中忍耐,却依旧无法掩盖她的悲凉之情。诗人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对崇徽公主悲惨命运的深深同情,以及对和亲政策的不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阴地关崇徽公主手迹》是唐朝诗人李山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中唐时期,大约在公元8世纪末至9世纪初。这个时期的唐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阶段,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战乱频繁。 李山甫在这个时期的人生经历较为复杂。他曾在科举考试中失败,未能进入官场。然而,他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成为当时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了民间的疾苦和时代的变迁。 在创作这首诗时,李山甫可能正在游览阴地关(位于今陕西省神木市),发现了崇徽公主的手迹。崇徽公主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和亲公主,她被嫁给了回纥可汗。这首诗表达了对崇徽公主命运的同情,同时也反映了唐朝对外政策的无奈。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