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
芒芒碣石东,此关自天作。粤惟中山王,经营始开拓。东支限重门,幽州截垠堮。前海弥浩溔,后岭横岝㟧。紫塞为周垣,苍山为锁钥。缅思开创初,设险制东索。中叶狃康娱,小有干王略。抚顺矢初穿,广宁旗巳落。抱头化贞逃,束手廷弼却。骎骎河以西,千里屯毡幕。关外修八城,指麾烦内阁。杨公筑二翼,东西立罗郭。时称节镇雄,颇折氛祲恶。神京既颠陨,国势靡所托。启关元帅降,歃血名王诺。自此来域中,土崩无斗格。海燕春乳楼,胡鹰晓飞泊。七庙竟为灰,六州难铸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茫茫碣石东,天然生险阻。回想那中山王,开疆辟土苦。东边门重重,幽州地相连。前海广阔无边,后山峻峭秀丽。紫色边塞是城墙,苍山做屏障。遥想当年创业之初,设置险隘控制东方。中期因享乐而疏忽,边疆略有侵犯。抚顺水深火热之地,广宁旗帜已失落。保定化贞逃,束手无策廷弼退。迅速河西地域,千里营地帐篷密布。关外修建八个城堡,指挥调度劳累内阁。杨公建立两个辅助地区,东西两侧安置了护卫。当时号称雄壮的要塞,成功地击退了邪气。皇城已经塌陷,国家形势无法依靠。开关降服元帅,歃血盟约声名远播。自此入侵中原,土崩瓦解无力抵抗。春天的燕子在楼宇间哺育,北方的猛禽清晨停歇。皇家宫殿化为灰烬,各州难以挽回败局。

去完善
释义
芒芒:形容广大无边。
碣石:古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北,相传为大禹治水后所刻碑记之处。
中山王:这里指的是明朝时期的中山王徐达。
粤惟:犹言忆起。
东支:长城的分支部分。
重门:喻指北方重重险阻之地。
幽州:古代行政区划,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一带。
截垠堮:形容险要地形如同被斧子削过一般陡峭。
前海:指渤海。
浩溔:广阔无际的样子。
后岭:指燕山山脉。
岝㟧:形容山势险峻。
紫塞:指古代长城。
苍山:形容青翠的山脉。
锁钥:比喻门户或重要的地方。
缅思:追忆。
开创:开辟创建。
设险:设置险要之地以保卫国家。
东索:东方的要害之地。
中叶:中间时期,此处指明朝中期。
狃康娱:因习惯安逸而玩忽职守。
小有:微不足道。
干王略:触犯皇帝的策略。
抚顺:指当时的抚顺卫,在今辽宁省抚顺市境内。
广宁:指当时的广宁卫,在今辽宁省锦州市一带。
化贞逃:指明末将领王化贞在萨尔浒之战败退的事。
廷弼却:指明末名将熊廷弼在辽阳失守后被贬谪的事。
骎骎: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战局迅速变化。
河:指黄河。
小有千里的距离。
屯毡幕:指蒙古人在草原上扎营。
修八城:指明朝在山海关外的八个军事据点。
内阁:明代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机关。
杨公:指杨嗣昌,明末大臣,曾任兵部尚书。
筑二翼:指在山海关两侧建立两个辅助防线。
东西立罗郭:指在山海关的东西两侧建立罗郭城。
节镇:地方长官,此处指镇守山海关的总督。
雄:雄伟。
颇折:稍微削弱。
氛祲恶:恶劣的邪气。
神京:指当时的北京。
颠陨:崩溃。
启关:指打开城门。
元帅降:指明朝总兵李自成投降清朝。
歃血:古代会盟时,先微饮牲血,表示诚意。
名王:指清朝皇帝。
诺:承诺。
土崩:形容局势彻底崩溃。
七庙:古代天子供奉祖先的宗庙。
灰:指化为灰烬。
六州:泛指全国各地。
难铸错:难以挽回错误。

去完善
赏析
《山海关》这首诗描绘了山海关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以历史回顾的方式讲述了山海关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诗人强调山海关是“周垣”“锁钥”,阐明了这座关卡在当时防御系统中的重要性。同时,诗歌也反映了明朝末年内外交困、江山破碎的历史背景。
诗的开头以浩瀚的碣石和雄伟的山海关引出主题,借山海关的险峻地势以及地理形势,突显出这座关卡的重要战略意义。同时,诗人回顾了山海关的创建者中山王及其开拓之功。接下来的诗句描绘了山海关的地形特征:前有广阔的海面,后有崎岖的山岭,构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此外,诗人还强调了山海关周围的紫塞、苍山等自然景观,进一步深化了这座关卡的地理风貌。
诗的第二段描述了山海关在历史上的遭遇。随着明朝晚年的政治腐朽,山海关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防守优势。当战争爆发时,曾被誉为“节镇雄”的山海关变得岌岌可危,无法抵挡敌人的侵略。此时,诗人用“海燕春乳楼,胡鹰晓飞泊”的生动景象勾勒出战乱的悲惨局面。接着,诗人用“七庙竟为灰,六州难铸错”揭示了山河破碎的境况,凸显了山海关由盛转衰的历史悲剧。
总之,《山海关》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内涵的诗歌。诗人通过对山海关地理环境的描绘,以及对其历史命运的追溯,传达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明末清初,时局动荡,山河破碎。在这历史转折点,著名学者、诗人顾炎武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山海关》。这首诗创作于康熙元年(1662年),此时南明朝廷覆灭不久,清政权已经稳固。而顾炎武作为明朝遗民,对故国的思念之情难以释怀。因此,在诗中表现出深深的怀乡之情和忧国忧民之志。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重要文人,他生活在明清易代的特殊时期。他的父亲在李自成攻破北京时被杀害,而他本人在战乱中多次辗转流离。这种特殊经历使他对国家的命运产生了深刻的忧虑,也因此铸就了他的坚韧品格。
此外,当时正处于明清交替之际,民族矛盾激化,民生疾苦严重。顾炎武关注国家兴亡,时常奔走于江南各地,考察民情风俗,了解民间疾苦,这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通过吟咏河山,抒发了对故国山河的深切怀念,以及对祖国未来的深深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