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直翁
宰公诗句是骚人,官舍况临湘水滨。
衡岳望中思策蹇,沧浪清甚欲垂纶。
长于一县花开后,独访三闾庙里频。
元亮何曾藉知己,翩然出处自由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宰予的诗句真是诗人中的佼佼者,他的官邸正好靠近湘江的水边。在远处的衡山脚下,他常常想着骑上跛脚的驴子去看看;在清澈见底的江面上,他想要钓鱼的念头挥之不去。在一个县的繁花盛开之后,他会独自多次拜访三闾庙。陶渊明又何须借助他人的理解和欣赏呢,因为他的人生态度和行为都是自由而翩翩的。
去完善
释义
《送张直翁》注释:
1. 薛师石:南宋诗人,字景石,号瓜庐。
2. 宰公:指曾任县宰的官员,此处指张直翁。
3. 骚人:指诗人,源自屈原的《离骚》。
4. 湘水滨:湘江岸边,位于湖南境内。
5. 衡岳:指南岳衡山,位于湖南衡山县境内。
6. 策蹇:骑着驴子出行。
7. 沧浪:指长江,源自《楚辞·渔父》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8. 垂纶:垂钓,隐逸之意。
9. 一县花:指春天的花卉盛开景象。
10. 三闾庙:纪念屈原的庙宇,位于湖南汨罗江畔。
11. 元亮:陶渊明,东晋诗人,隐逸代表人物。
12. 藉:依靠。
13. 翩然:轻盈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薛师石的《送张直翁》是一首送别诗,以描绘张直翁的才情、处境和心境为主,表达诗人对其知音难觅的感叹和对他的同情与支持。整首诗情感浓郁,意境高远,语言华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张直翁》是南宋诗人薛师石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中期,即公元1160年至1279年之间。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偏安一隅,面临着金、蒙古等外族的威胁,国家政治局面相对稳定,但社会矛盾逐渐加剧。
薛师石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他的人生经历也与此密切相关。薛师石是南宋著名文人,曾任官职,后因不满官场腐败而辞官归隐。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民间生活和社会现象,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在《送张直翁》这首诗中,薛师石通过表达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展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离别和重逢的关注。在那个时代,由于交通不便,人们的交往受到很大限制,离别和重逢成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薛师石在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期待,希望他们能够早日重逢。
总之,《送张直翁》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南宋中期,薛师石在这个时期的人生际遇和时代背景为这首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