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贤良
虚号贤良岂疗饥,短衣结袖竟何为。
空携痛哭能言策,不遇勤求下诏时。
老去说诗犹有味,寒来索酒莫教迟。
家贫身死知无计,自有傍人为立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虚号:虚假的称号或名义。
2. 贤良:本指德行才能兼备的人,这里指贤能之士。
3. 疗饥:治疗饥饿。
4. 短衣结袖:穿着粗短的衣物,形容生活贫困。
5. 竟何为:到底要做什么。
6. 空携:白白地带着。
7. 痛哭:悲痛地诉说。
8. 能言策:能够表达意见的策略。
9. 勤求:勤勉追求。
10. 下诏时:皇帝发布诏令的时候。
11. 老去:年老的时期。
12. 说诗:谈论诗歌。
13. 犹有味:仍然觉得有趣。
14. 索酒:索要酒。
15. 莫教迟:不要让人等待。
16. 家贫身死:家境贫寒以至于死去。
17. 无计:没有办法。
18. 自有:自然会有。
19. 傍人:周围的人。
20. 立碑:树立纪念碑。
去完善
赏析
《金贤良》是一首描绘古代知识分子忧虑国事、怀才不遇的诗歌。诗人以金贤良为典型,通过刻画其生活状态和心态,展现了一幅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形象。
首联“虚号贤良岂疗饥,短衣结袖竟何为”,指出贤良之号并无实际作用,无法解决金贤良的饥饿问题。接着描述他穿着简朴的衣服,却在寻求施展抱负的机会。
颔联“空携痛哭能言策,不遇勤求下诏时”,揭示了金贤良虽有悲天悯人之心和高瞻远瞩之策,却因生不逢时而未能被国家重用。
颈联“老去说诗犹有味,寒来索酒莫教迟”,表明即使岁月沧桑,金贤良仍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诗歌的追求。在此,诗人借诗人的形象抒发了自己依然坚守信念的情感。
尾联“家贫身死知无计,自有傍人为立碑”,感叹金贤良贫困一生,死后也无法得到好的安葬,但他的品质和精神定会受到后人敬仰。这里表现了诗人对金贤良遭遇的同情和对其精神的赞美。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与深刻的感慨,展现了一位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形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金贤良》是宋代诗人薛师石的一首描绘市井生活的小诗。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具体年代不详。在这首诗中,薛师石通过对金贤良的描述,展现了一幅繁华市井的画面。
薛师石生活在北宋时期,这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快,市井文化逐渐兴起。薛师石作为一个有才华的诗人,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变化,并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出来。
在薛师石生活的时代,科举制度已经相当成熟,许多文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然而,薛师石并未走这条道路,他选择了一个较为独立的生活方式。这种独立的生活方式使得他对市井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观察和理解。
在金贤良这首诗歌中,薛师石通过对金贤良的描绘,展现了当时市井生活的繁华景象。金贤良是一个普通的市井人物,但他却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了一种贤良的品质。这种品质在当时的社会中是非常难得的,因此薛师石通过诗歌表达了对金贤良的赞美和敬仰。
总的来说,《金贤良》这首诗歌反映了北宋时期市井生活的繁荣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薛师石对贤良品质的赞美和敬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代,薛师石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他通过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理解,为我们留下了一幅生动的市井生活画卷。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