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赠葛天民

标题包含
赠葛天民
逃禅已得计,易姓岂云非。 自说身如幻,常人见亦稀。 亭边看荷叶,楼上挂蓑衣。 几夜苏堤月,随君瘦影归。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薛师石,字景石,号瓜庐,南宋诗人。他出生于江苏苏州,是著名文人陆游的学生。 薛师石在文学创作上有着很高的造诣,他的诗作风格独特,语言质朴,内容广泛,包括山水田园、历史人物、民间风俗等题材。他的作品在...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远离尘世已成竹在胸,改换姓氏又有何不可。 自己宣称身形如同虚幻,常人在世俗中也难能见到。 亭子旁边赏玩荷叶之美,楼阁之上悬挂蓑衣以避风雨。 多日的夜晚陪伴着苏堤月色,与你消瘦的身影共同返回。
去完善
释义
1. 逃禅:指隐居。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为了追求内心的宁静,选择了离开喧闹的尘世,过上隐居的生活。 2. 易姓:改换姓名。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为了更好地融入隐居生活,可能选择了使用化名或改变原来的名字。 3. 自说身如幻:诗人通过这句诗表达了对自己身体的看法,认为身体就像虚幻的东西,不必过于执着。 4. 见亦稀:指见到的人很少,也可以理解为诗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5. 蓑衣:用草编织的雨衣,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过着简朴的生活。 6. 苏堤月:指西湖边的苏堤之月,这里是诗人在描述他夜游西湖的美景。 7. 瘦影归:形容诗人的身影在月光下显得消瘦,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薛师石送给朋友葛天民的一首赠别诗。诗中表现了葛天民归隐田园、淡薄名利的志趣,以及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首联“逃禅已得计,易姓岂云非。”表达了葛天民已经找到了隐居生活的乐趣,改名换姓并无不可。这里“逃禅”意味着逃避尘世烦恼,过上清静的隐士生活。“得计”表示找到了合适的生活方式,“易姓”则暗示他舍弃了世俗的名利地位。 颔联“自说身如幻,常人见亦稀。”描述了葛天民对自己的身份和处境有清醒的认识,他知道自己的存在如同梦幻一般,因此很少有人能理解他的选择。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显示出他的智慧和达观。 颈联“亭边看荷叶,楼上挂蓑衣。”描绘了葛天民在乡村生活中所享受的宁静与自由。他在凉亭边欣赏荷叶的摇曳生姿,楼顶上晾晒蓑衣。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质朴。 尾联“几夜苏堤月,随君瘦影归。”表达了对葛天民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人墨客,他在西湖边修建了苏堤,成为杭州的一处胜景。这里的苏堤月象征着文人的才华和风流。诗人想象着,月光会伴随葛天民的身影离去,表现出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总之,这首诗通过描绘葛天民的隐逸生活和两人的友谊,传达了诗人对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向往和对朋友的关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赠葛天民》是宋代诗人薛师石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1127年-1279年)。 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社会相对安定,文人墨客们在诗词歌赋中寻找寄托,诗歌艺术进入了新的高峰。薛师石作为当时的文人代表,以其独特的才情和视角,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佳作。 诗人薛师石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在诗坛上具有一定的声望。然而,他并非纯粹的士大夫阶层,而是出身于商人家庭,这使得他的视野更加开阔,观察社会现象也更为敏锐。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 《赠葛天民》这首诗是他赠予朋友葛天民的一首抒怀之作。葛天民是一位隐逸之士,他在山间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薛师石在诗中表达了对葛天民的敬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的关注与思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