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津楼
周道直如矢,亡羊古无有。
利欲蚀本心,眼花大如斗。
适燕南其辕,之越乃北走。
四海阮嗣宗,臧否不挂口。
一恸激流俗,新荑发枯朽。
斯人向千载,此意谁复剖。
问津非名楼,端以觉蒙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道路宽广笔直像箭矢一样,迷失方向的古老羊群不再存在。
利欲使人的初心逐渐被侵蚀,让人眼花缭乱如同巨大的酒器。
去往北方的燕国却走向了南方,前往越地却走了相反的方向。
全国各地都是阮籍这样的人物,他们并不会过多评论他人的是非。
悲痛之情激荡着世俗之风,新生的事物破壳而出,改变着陈旧的观念。
这些人值得千年流传,这样的精神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呢?
寻找路径并非为了登上高楼,而是为了让蒙昧的人觉醒,明白真理之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周道:大路。这里借指正确的道路。
2. 矢:箭。这里用来形容道路的笔直。
3. 亡羊:丢失了羊。这里比喻迷失方向。
4. 本心:原来的心志。
5. 蚀:侵蚀。这里指被名利侵蚀。
6. 大如斗:形容眼睛昏花看不清事物。
7. 适燕南其辕:前往燕地南方的行程。
8. 之越乃北走:前往越地却向北而行。
9. 四海阮嗣宗:指阮籍,他是古代的名士,四海之内闻名。
10. 臧否:褒贬。
11. 不挂口:不说别人的好坏。
12. 一恸:大哭一场。
13. 激流俗:挣脱世俗的束缚。
14. 新荑发枯朽:新的生命从枯萎的老树中长出。
15. 千载:千年。
16. 斯人:这样的人。
17. 此意:这样的想法。
18. 谁复剖:谁还能明白。
19. 问津非名楼:这座楼不是有名的楼阁。
20. 端以:专门用来。
21. 觉蒙蔀:启蒙教育,使人们摆脱愚昧。
去完善
赏析
《问津楼》是南宋诗人郑伯熊的一首描绘人生哲理的诗作。诗人以周道和亡羊的比喻,揭示了人们因追求名利而迷失本心的现实。接下来通过“适燕南其辕,之越乃北走”揭示人们在名利面前容易迷失方向。在诗的第五、六句中,诗人提到四海皆有的阮嗣宗,赞美了那些不随波逐流,保持内心正直的人。而后诗人用“一恸激流俗,新荑发枯朽”表达了对这些能唤醒人心的贤者的崇敬之情。最后两句诗人呼吁人们要像古人一样反思并警醒自己,不被名利所蒙蔽。整首诗表达出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道德良知的坚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问津楼》是南宋诗人郑伯熊创作的一首描绘渔村景色的七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光宗绍熙年间(约公元1190年),此时郑伯熊正身处官场,担任朝散大夫一职。他以善于文学和学问著称,时常创作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感慨。
在绍熙年间,南宋政权已趋稳固,经济和文化得到一定的发展。然而,国内外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尖锐存在。北方的金国依然对南宋构成严重威胁,同时国内政治斗争激烈,尤其是权臣韩侂胄的专权引起了士人的普遍不满。这种社会背景无疑影响了郑伯熊的创作思想。
在《问津楼》一诗中,郑伯熊以一幅宁静的渔村图景展现了自己的理想世界。他通过对“山影”、“渔船”等元素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而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也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于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深深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