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黄岩县楼

标题包含
黄岩县楼
飞甍鬰峥嵘,万井交错综。 俯仰各有则,静以御群动。 平时心匠微,斤斧袖不用。 少施见其余,规画已惊众。 姬公昔营洛,道德作梁栋。 东家有余材,凤衰无复梦。 帝方议明堂,行矣与君共。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飞甍郁峥嵘,千巷密如织。 高低各有序,宁静以制动。 低调显匠心,自然不待斧。 略施呈其能,计划已服众。 周公曾治洛,道德是支柱。 东方有良材,凤凰不再舞。 皇帝正商讨,同我共前行。
去完善
释义
1. 飞甍:高楼的檐角翘起,像鸟翼飞扬,故称“飞甍”。 2. 郁峥嵘:形容楼高峻险的样子。 3. 万井:古代一里为一井,万井即表示县城内居民众多。 4. 错综:交叉错杂,这里形容市井繁华的景象。 5. 俯仰:低头和抬头,这里表示无论高低都井然有序。 6. 静以御群动:指通过内心的宁静来面对外界的纷繁复杂。 7. 心匠微:匠心独具,巧妙构思。 8. 斤斧:斧头,这里指修建房屋的工具。 9. 袖不用:把工具收起来不用,表示修建工程已经完成。 10. 少施见其余:稍微展示一下就能看出全部,形容规划者的才能。 11. 规画:规划和设计。 12. 惊众:让众人惊叹。 13. 姬公昔营洛:姬公,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营洛,建设洛阳城。 14. 道德作梁栋:用道德作为建筑的主要支柱。 15. 东家:周朝以东为尊,这里指周公。 16. 余材:剩余的材料。 17. 凤衰无复梦:凤凰衰落,无法再次实现梦想。这里比喻周公旦去世后的时代再无圣贤。 18. 帝方议明堂:皇帝正在商议建设明堂的事宜。 19. 行矣与君共:一起去完成这件事吧。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古诗是诗人郑伯熊在游览黄岩县楼时所作,通过描绘黄岩县楼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治理的思考和对人才的期待。首联“飞甍郁峥嵘,万井交错综”,描绘了黄岩县楼的高耸壮观和周围百姓的安居乐业,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繁荣昌盛的赞美。颔联“俯仰各有则,静以御群动”,则是对国家治理的期望,希望国家能够安定有序,人民生活幸福。颈联“平时心匠微,斤斧袖不用”,表现了诗人对人才的珍视,认为人才是国家的重要资源,应当得到充分的发挥。尾联“帝方议明堂,行矣与君共”,则是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期许,希望能与君主共同建设美好的国家。整首诗通过对黄岩县楼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治理的思考和对人才的期待,展现出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黄岩县楼》是南宋诗人郑伯熊于乾道八年(1172年)在担任黄岩县令时所创作的。郑伯熊,字景望,学富五车,才识过人,然命运多舛,仕途浮沉。他在出任黄岩县令期间,适逢南宋政权巩固,经济逐渐恢复,但在政治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官员腐败、民生疾苦等。 在担任黄岩县令期间,郑伯熊体察民情,关心民生,积极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他在黄岩县楼之上,俯瞰山下繁华的市井,感慨万千。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这首描绘黄岩县楼壮丽景色和表达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 这首诗以“插云千尺护危楼”开篇,描述了黄岩县楼的雄伟壮观,紧接着以“人家半在水边头”勾勒出山下繁华的市井景象。然而,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关心民生疾苦,他以“官冷囊无赤县珠”表达了为官清廉,没有贪污之心,又以“吏催租听挽船讴”揭示了当时官吏催租扰民的现实。 总的来说,《黄岩县楼》这首诗充分展示了郑伯熊在担任黄岩县令期间的所思所想,以及他对民生疾苦的关注。这首诗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而且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为我们了解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