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枕上

标题包含
枕上
飘风不崇朝,骤雨不终日。 清寒入絺绤,御袷有余鬰。 天时不能调,人事那可必。 清灯耿孤窗,万籁助飗飘。 忧愁从中来,起坐发屡栉。 丈夫属有念,功名乃余物。 突兀万间屋,此意何时毕。 长吟答寒螀,四壁转萧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狂风不会刮整天,暴雨也不会持续整夜。 微凉渗入夏衣内,换穿夹衣还觉得闷郁。 自然气候不能控制,人的努力又怎能确定呢。 灯光映照孤独窗子,各种声音一起传递寒风。 心中的忧愁涌上来,起身坐着梳理头发。 好男儿有所牵挂,功名只是身外之物。 突兀之间万千屋宇出现,这个心愿什么时候能实现呢。 我对着寒蝉大声唱,四面墙壁都显得萧瑟冷清。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飘风:疾风,大风。 2. 崇朝:整个早晨。 3. 骤雨:急速的降雨。 4. 清寒:寒冷的空气。 5. 絺绤:絺(chī)指细葛布;绤(xì)指粗葛布。 6. 御袷(jiá):袷指双层的衣物,此处“御袷”指的是添加衣物以抵御寒冷。 7. 有馀欝(yù):鬱指郁闷,这里指感到有些郁闷和烦闷。 8. 万籁:各种声音。 9. 飗(liú)飘:风声。 10. 起坐:从床上起身。 11. 发屡栉(zhì):形容多次梳理头发,表示焦虑不安。 12. 丈夫:成年男子。 13. 属有念:心里有牵挂。 14. 突兀:突然。 15. 万间屋:形容房屋众多。 16. 长吟:高声吟咏。 17. 寒螀(jiāng):寒蝉。
去完善
赏析
郑伯熊的这首《枕上》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慨。诗人通过对狂风、骤雨的描绘,形象地传达了世事无常的道理。“飘风不崇朝,骤雨不终日”,暴风雨虽来势汹汹,却终究无法持久,这是一种寓含着人生哲理的自然景象。 接下来,诗人通过自己感受到的寒冷来进一步表达这种哲理。在寒冷的夜晚,诗人穿着厚厚的衣物,却依然感到忧郁和不安。这里的“郁”字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压抑和对现实的不满。诗人认为,尽管天气寒冷,但人们仍然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然而现实中的一些问题却无法解决,这使得诗人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在诗的下半部分,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在寒冷夜晚的心境,表达了对于人生目标和功名的追求。虽然生活困苦,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他坚信,只要坚持不懈,终有一天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突兀万间屋,此意何时毕”,这是诗人对自己的期许,也是他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的动力。 整首诗以深沉的情感和生动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态度。在诗人笔下,自然景物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现象,而是融入了浓厚的人生哲理,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厚的内涵和强烈的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枕上》是南宋诗人郑伯熊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世纪,也就是南宋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金朝和南宋的对立局面,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郑伯熊的人生经历也颇为坎坷。他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年轻时即以博学多才而闻名于世。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失利,未能实现仕途抱负。尽管如此,郑伯熊并未气馁,仍然坚持读书写作,关注国家大事。他的诗歌作品,往往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枕上》这首诗正是郑伯熊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在诗中,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描绘了夜晚难以入眠的情景。通过观察窗外的月色和风声,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困苦的关切。这首诗充分展示了郑伯熊的人文关怀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