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游蜀
为儒早得名,为客不忧程。春尽离丹阙,花繁到锦城。
雪消巴水涨,日上剑关明。预想回来树,秋蝉已数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你在年轻时就声名远播,成为了一名游历四方的客旅,不需要担忧行程安排。春天离去时离开了京都皇宫,繁花似锦的季节来到了锦官城。雪水消融后,巴江的水位上涨,太阳升起来了,剑门关显得光明透亮。想象着当你返回的时候,树上的秋蝉已经叫响了无数遍。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喻坦之:作者名字,喻是姓氏,坦之是名。
2. 为儒:以儒士身份,指从事儒家学术研究的人。
3. 早得名:很早就有名气。
4. 为客:作为客人,指离家在外的人。
5. 不忧程:没有担忧行程的问题,意指旅程顺利。
6. 丹阙:皇宫,这里指长安。
7. 花繁:繁花似锦。
8. 锦城:成都的别称。
9. 雪消:冰雪消融。
10. 巴水:四川地区的河流,这里指长江上游支流嘉陵江。
11. 日上:太阳升起。
12. 剑关:古关名,位于四川省剑阁县北,此处代指剑阁一带。
13. 预想:提前设想。
14. 回来树:回程时看到的树木。
15. 秋蝉:秋天的蝉鸣。
16. 数声:多次鸣叫。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友人游历蜀地的情景和期待其归来的心情。首联点出友人的儒雅才名和洒脱性格,敢于远行且无所忧虑;颔联写春天的结束及友人离开都城的情景,繁花似锦的成都出现在眼前;颈联描述了旅途中的自然风光,如雪消融、河水高涨、阳光照在剑门关上;尾联则是诗人对于友人在秋天返回的想象,树上蝉鸣预示着季节的更迭。整首诗节奏轻快,表达了诗人和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对于未知旅程的好奇与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友人游蜀》这首古诗创作于唐末五代时期,具体年份难以考证。此时正值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战乱频繁,民生疾苦。诗人喻坦之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友人的关切之情交织在一起,使他萌生了创作这首诗的灵感。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喻坦之的个人经历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一生坎坷,历经磨难,这使得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这样的心境下,他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友人的关爱融入到诗歌中,使整首诗充满了深厚的情感和哲理。
此外,当时的社会背景也对诗人的创作产生了影响。唐末五代时期,社会矛盾激化,战乱频仍,百姓生活困苦。在这样的环境下,喻坦之深感民间疾苦,对国家的命运忧心忡忡。他将这种情感融入诗歌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友人的深深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