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赵主簿
内地无烽火,诗人入仕林。
定将咏物意,移作爱民心。
晤语初同调,分携便不禁。
卜邻曾有约,久后得相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内地:指中原地区。
2. 烽火:古代边境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乱。
3. 诗人:指作者自己。
4. 仕林:指官场。
5. 咏物:通过描绘具体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
6. 爱民:关心民众疾苦。
7. 晤语:见面交谈。
8. 同调:志趣相同。
9. 分携:离别。
10. 卜邻:选择邻居。
11. 相寻:相互寻找。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赵主簿即将离别的依依惜别之情。首联“内地无烽火,诗人入仕林”描绘了和平繁荣的景象,同时暗示诗人离开家乡,进入仕途的情景。颔联“定将咏物意,移作爱民心”则是诗人对赵主簿的期许,希望他能将自己的才华用于关爱民生,用自己的诗歌唤醒人们对生活的热爱。颈联“晤语初同调,分携便不禁”表达了诗人与赵主簿相处愉快,但离别时仍难以抑制伤感的情绪。尾联“卜邻曾有约,久后得相寻”则寄托了诗人对日后重逢的期待。整首诗情感深沉,既展现了诗人与友人的深厚友谊,又抒发了对国家民生的关注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赵主簿》是南宋著名诗人薛师石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当时薛师石作为御史台的一名官员,即将调任他处。在此关键时刻,他与挚友赵主簿告别,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离愁别绪的诗篇。
这一时期,正值南宋建立之初,金兵南下,中原战火纷飞。薛师石在乱世之中辗转流离,目睹了无数生灵涂炭的景象,内心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在任职期间,始终关注民生疾苦,希望能为国家尽一份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的抱负并未得到充分实现,这使得他对未来的道路感到迷茫和无助。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薛师石与赵主簿的别离就显得尤为沉重。他们在共事期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如今即将分别,两人都感受到了无尽的惆怅。薛师石在诗中以“北风驱雁”来形容他们的离别,表达了他们之间难以割舍的情谊。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期待,希望他们在未来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时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