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谨师
谨师牢绊脚,语别意茫茫。
入寺春随杖,当禅月满床。
多因新见解,抛却旧篇章。
为我金山去,钳锤问一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敬爱的老师束缚住脚步,临别的话语充满深情。
进入佛寺的春天跟随竹杖,在禅意的月光下铺满整张床。
许多新的见解涌上心头,让我们抛弃旧的篇章。
陪伴我去往金山的路上,切磋学问直至天明。
去完善
释义
《送谨师》是宋末元初诗人薛师石创作的一首送别诗。以下是对该诗中部分词句的注释:
1. 谨师:即谨法师,作者的友人。
2. 牢绊:拘束;束缚。这里指谨师的修行和生活环境对他的束缚。
3. 语别意茫茫:在告别的时候,离别的情感让人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4. 入寺春随杖:春天到来时,谨师会步入寺庙开始新的生活。
5. 当禅月满床:月光洒满禅房,象征谨师的内心平静。
6. 多因新见解:由于有了新的领悟和认识。
7. 抛却旧篇章:抛弃旧的观念和想法。
8. 金山:江边的金山寺,位于今江苏镇江市西北长江岸上,是著名的佛教圣地。
9. 钳锤问一场:作者期望在金山寺与谨师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和交流。
去完善
赏析
《送谨师》是一首描述与谨师告别的诗。诗人通过对谨师的描写,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禅意的深刻理解。这首诗的首联“谨师牢绊脚,语别意茫茫”,通过描绘谨师的羁绊,表达了诗人对于即将分别的惆怅之情。而颔联“入寺春随杖,当禅月满床”则展现了谨师在寺庙中的生活场景,以及他对禅意的追求。
颈联“多因新见解,抛却旧篇章”,反映了谨师勇于求新的精神,以及对过去的摒弃。最后两句“为我金山去,钳锤问一场”,则表明了诗人对谨师禅学修行的期许,希望他能在金山的修行中获得更高深的领悟。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佛法的崇敬。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谨师》是南宋诗人薛师石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南宋晚期,具体年份已不可考。
在这段时间里,薛师石的个人生活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他原本是一个热爱山水、田园生活的隐士,但在南宋后期,由于金兵的入侵和战乱的侵扰,他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他开始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希望能为国家的安宁和民族的繁荣尽一份力。
在南宋晚期,中国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金兵的入侵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人们的生活极度困苦。然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仍然有一些像薛师石这样的文人志士,他们心怀家国,关心民生,用自己的笔墨抒发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之情。
在这首诗中,薛师石通过对谨师的送别,表达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他用“浮云变灭”来形容时代的变迁和战乱的不幸,用“长江流水”来象征国家和民族的坚韧不拔。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作者个人的情感,更传达出了那个时代人们共同的心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