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
梅雨润兼旬,暑月不知夏。
溪流三尺强,舟人惊昨夜。
余家有瓜田,苹藻纷揉藉。
鱼虾失凭依,跳跃至床下。
卑湿畏暮年,扶策升台榭。
难愿方丈食,互市物踊价。
四隣各凄凉,惟有酒可借。
五月藉新白,咀嚼胜枣炙。
闭门人事绝,向晚乌巾卸。
震雷压不住,神龙未遑暇。
或谓蛟为孽,胡不宁尔舍。
旱涝政本农,偏惠及闲架。
皇天无所私,未遽损禾稼。
一洗天下清,作我圣人化。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雨水滋润着梅雨季节的下旬,炎热的夏天仿佛并不存在。
溪流的水位高涨了三尺左右,船夫们惊讶于昨夜的变化。
我的家中有片瓜田,杂草纷扰纠缠在其中。
鱼虾失去了栖息地,纷纷跳跃到岸边床下。
低洼潮湿的环境让我害怕老年时可能遇到的问题,靠着扶持登上亭台楼阁。
日常饮食不求美味佳肴,只是相互交换物品以应对物价上涨。
周围的邻居都显得凄惨可怜,只有美酒可以互相借用。
五月份的新酒味道甘美,胜过蜜枣的滋味。
关闭家门与人世隔绝,傍晚时分才摘下乌巾。
雷声轰鸣却无法掩盖内心的平静,神龙似乎也无法抽出空闲来顾及人间琐事。
有人说恶蛟是罪魁祸首,为何不肯安分守己呢?
无论是干旱还是洪涝,政治的本质都是关注农业,而闲暇的人也可以得到实惠。
上天的雨露并无偏爱,并没有立刻损害庄稼的生长。
只愿这一洗能扫清世间的污浊,让圣人的教化深入人心。
去完善
释义
1. 梅雨:江淮一带初夏时节出现的持续较长的阴雨天气,其时长、雨量、气温等因素与梅子成熟的时间密切相关,故称“梅雨”。
2. 兼旬:指连续二十天左右的长时间。
3. 暑月:夏季。
4. 三尺强:泛指水流增大的程度。
5. 舟人:划船的人。
6. 余家有瓜田:我家的田地种着瓜果。
7. 苹藻:水中生长的植物,这里比喻河水的暴涨。
8. 纷揉藉:形容瓜果被水淹没的样子。
9. 跳跃至床下:鱼儿因河水暴涨而游到房屋内。
10. 卑湿畏暮年:地势低湿的地方对年老的人来说是畏惧的。
11. 扶策:手杖。
12. 台榭:建筑在高处的亭台楼阁。
13. 方丈食:佛教用语,指盛在正方形盘中的食物。
14. 互市:民间贸易。
15. 物踊价:物价上涨。
16. 四邻:周围邻居。
17. 藉新白:新酿的酒。
18. 咀嚼胜枣炙:味道胜过枣子做的菜肴。
19. 向晚:傍晚时分。
20. 乌巾:黑色头巾。
21. 震雷:响亮的雷声。
22. 未遑暇:没有闲暇顾及。
23. 蛟为孽:传说蛟龙会为害人间。
24. 胡不宁尔舍:为何不肯放过(人们)。
25. 旱涝政本农:无论旱涝,政策都应首先关注农民。
26. 偏惠:特别照顾。
27. 闲架:无用的架子,这里代指诗人自己。
28. 皇天:古人对天的尊称。
29. 未遽损禾稼:意即禾苗尚未受到严重损害。
30. 一洗天下清:意指雨过天晴,天地一片明亮。
去完善
赏析
《梅雨》是南宋诗人薛师石的一首描绘江南梅雨景象的诗歌。全诗通过对梅雨时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观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首联“梅雨润兼旬,暑月不知夏”,开篇点明主题,描述了梅雨季节湿润多雨的气候特点。即使已进入夏季,雨水带来的凉意使人们感觉不到炎热。
颔联“溪流三尺强,舟人惊昨夜”,描述了梅雨导致的河水暴涨,使得船家对夜间突发的洪水感到惊恐。这里的“三尺强”形象地刻画了河水的上涨程度。
颈联“余家有瓜田,苹藻纷揉藉。鱼虾失凭依,跳跃至床下”,通过家中菜园被水淹没,鱼虾被迫跳到床下的情景,描绘出梅雨给生活带来的影响。
颔联“卑湿畏暮年,扶策升台榭”,表达了诗人在老年时对潮湿环境的担忧,以及通过登高来避湿的生活智慧。
尾联“一洗天下清,作我圣人化”,则表达了诗人对梅雨过后,天地清新、万物生长的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梅雨》是南宋诗人薛师石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江南地区梅雨季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首先,我们要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大约是公元12世纪左右。这个时期,南宋刚刚建立不久,国家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艺术繁荣。然而,南方地区多雨潮湿,特别是在梅雨季节,阴雨连绵不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其次,我们来看作者的人生际遇。薛师石是南宋著名的文人,他的父亲薛抗是南宋的名将,曾任江西制置使,后来战死沙场。薛师石继承了父亲的遗志,投身军旅,参与了抗金斗争。然而,南宋朝廷的腐朽无能,使得抗金事业屡遭挫折。这使得薛师石对国家前途感到忧虑,对家乡故土产生了深深的思念。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时代的相关背景知识。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如陆游、辛弃疾等。他们以诗歌为武器,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在这个背景下,薛师石的《梅雨》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