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陈叔望
少年曾是鲁诸生,为立功名别路行。
尝捉宝刀严汉陛,再持符节领江城。
绝怜诗律双金在,不见林塘五柳成。
明日西山归葬处,踏青人散草初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年轻时候曾是鲁地的学生,为了追求功名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他曾手持宝刀在汉朝的殿堂上奋斗,又再次拿起符节引领江城的百姓。最让人敬佩的是他那双对诗歌韵律有着极高天赋的手,只可惜他没能亲眼见到自己那如同五柳一样的林塘美景。明天就是他在西山安葬的日子,随着扫墓的人散去,草地也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去完善
释义
《挽陈叔望》注释如下:
1. 鲁诸生:这里指孔子弟子中的儒士。这里用鲁诸生比喻陈叔望年轻时候求学时的样子。
2. 功名:功绩和名声,这里指陈叔望为了取得功名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3. 严汉陛:这里的“严”是通假字,同“俨”,意为庄重的;汉陛指的是汉朝的朝廷。这句意思是陈叔望曾在汉朝的朝廷上担任要职。
4. 江城:这里指的是江陵城,陈叔望曾任江陵府推官。
5. 绝怜:极为痛惜的意思。
6. 诗律:诗歌的韵律,这里借指陈叔望的诗才。
7. 双金在:金子般的才能仍在人间流传。
8. 五柳:这里暗指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代表隐逸的生活。这里是说陈叔望虽然才华横溢,但未能过上隐逸的生活。
9. 西山:这里指杭州西湖的西泠桥,陈叔望的墓葬地就在那里。
10. 踏青:清明节的时候,人们会去扫墓踏青。
11. 草初平:春天到来,青草刚刚长出地面。这句是说春天的景色已经开始显现出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陈叔望的哀悼之情。起句“少年曾是鲁诸生”言陈叔望年少时的才华横溢与志存高远。次句“为立功名别路行”则描述了他在功名路上的奋斗和曲折。
接着的两联分别描绘了他的从政生涯:他曾英勇地抓住宝刀站在汉皇帝的面前,又再次拿着符节带领江城的百姓。尽管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得到了认可,但如今却看不见他在林塘边悠然赏景的身影。
尾联则是写他即将入土的场景:明天在西山的葬身处,踏青的人散去,草刚刚被踏平。通过这一描绘,表现了诗人对于陈叔望离去的哀伤和惋惜。整首诗歌情感深沉,以其雄浑的语言技巧展示了薛师石的独具匠心的诗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挽陈叔望》是南宋诗人薛师石的一首悼念亡友陈叔望的挽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如下:
首先,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180年至1206年之间,这是南宋中期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南宋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较为繁荣。然而,这个时期的南宋朝廷却面临著金国南侵的压力。
其次,薛师石是南宋著名的文人、官员,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诗才横溢,作品以描绘自然风光和表达个人情感为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这个时期,薛师石的人生经历丰富,他曾担任地方官职,对民间疾苦有深刻的了解,这也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最后,陈叔望是薛师石的一位挚友,他们的友情深厚。在这首诗中,薛师石表达了对陈叔望离世的不舍之情,同时也通过描绘陈叔望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们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