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赵十四知县听雨堂
谁弹石上琴,涓涓流水响。
主人性清旷,静夜发幽想。
何心指蓬阆,取近对湫荡。
应有可人来,烟蓑曳双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谁在河边的岩石上弹奏古琴?清澈的溪水发出潺潺的响声。
屋主性情闲适疏阔,在宁静的夜晚发散出深沉的思考。
为何要以蓬莱仙境为目标?择近之处,面对池塘和山林便足矣。
相信不久会有志趣相投的人到来,身着烟波蓑衣,摇曳着双桨渡过水面。
去完善
释义
1. "石上琴":比喻雨声如琴声般悦耳。
2. "涓涓流水":形容雨水缓缓流淌的声音。
3. "清旷":清新开朗的意境。
4. "幽想":深沉的思索。
5. "蓬阆":传说中的仙山蓬莱和阆苑,这里借指美好的地方。
6. "湫荡":水边的小丘,这里指临近水边的地点。
7. "可人":称心如意的人。
8. "烟蓑":穿着蓑衣的渔夫。
9. "曳双桨":划动船桨前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清幽宁静的画面。诗人通过比喻的手法,将大自然中的雨水声比作石上琴的弹奏声,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雨水的韵律和节奏感。接着,诗人在描述赵知县的性情时,运用了“清旷”一词,暗示了赵知县心境的开阔和舒畅,并表达了他在寂静的夜晚,触景生情,产生出深刻的人生感悟。接下来,诗人提到主人公何心指蓬阆、取近对湫荡,表达了在这样优美的环境里,自然会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前来相聚。最后,诗人用“烟蓑曳双桨”的形象描绘出友人来访时悠然自得的场景,使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题赵十四知县听雨堂》是南宋诗人薛师石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理宗宝祐年间(1253-1258年)。在创作此诗时,薛师石正任职杭州太守,这是他人生中较为显要的一段时期。
宝祐年间,南宋朝廷政治腐败,国力衰微。蒙古势力逐渐南侵,对南宋构成了严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文人士大夫普遍感到忧虑和不安。赵十四知县作为地方官员,同样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他在任上治理有方,为人正直,得到了百姓的爱戴。为了表达对他政绩的肯定和对其品格的赞美,薛师石创作了这首《寄题赵十四知县听雨堂》。
诗中,薛师石通过对赵十四知县听雨堂的描绘,表达了他在雨声中深思国事的忧虑。诗人通过对比雨水滋润万物的美景,以及雨后江山如画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自己对国家未来的关切之情。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士大夫的责任担当和爱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