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龙虎山道士孔野云
上清三十六,院阁皆幽清。
漱齿泉新汲,晞发日始升。
自除烧墨灶,昼夕诵黄庭。
所得异畴昔,出山畏逢迎。
同当知非年,寄诗聊写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上宫阙有三十六个院落,每一处都显得清幽寂静。
每天清晨用新取来的泉水漱口,然后迎着朝阳梳理头发。
我将砚台换成了烧煤炉,不分昼夜地诵读《黄庭经》。
如今的我已经和过去大不相同了,即使走出山林也不愿意与人交往应酬。
岁月已经让我们知晓什么是真正的成长,写下这首诗寄托一下情感吧。
去完善
释义
1. 上清:道教所称“三清”之一,即玉清、上清、太清。这里指代的是龙虎山这一带道家仙境。
2. 院阁:修道之士居住的地方。
3. 幽清:清幽、清静。
4. 漱齿:刷牙,古人用泉水漱口清洁口腔。
5. 汲:取水。
6. 晞发:晾干头发。
7. 烧墨灶:道士制作墨的地方。
8. 黄庭:即《黄庭经》,一部道家的经典著作。
9. 异畴昔:与过去不同,表示现在生活的变化。
10. 出山:离开山里,意味着道士下山或与人交往。
11. 逢迎:应酬、交际。
12. 当:值,在……时候。
13. 知非年:五十岁的代称,源自《论语·为政》的“五十而知天命”。
14. 寄诗:把诗送给他人。
15. 写情:表达情感。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道教修行生活的诗作。诗人薛师石以其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宁静、清幽的道观生活画卷。首先,他以“上清三十六,院阁皆幽清”描绘了龙虎山道士孔野云的修行环境——一个远离尘世的清静之地。接着,他描述了孔野云的日常生活:清晨用泉水漱口,梳理头发,日常诵读《黄庭经》,勤于修炼。这些细节展示了道士虔诚的宗教信仰和自律的生活态度。
在“自除烧墨灶,昼夕诵黄庭”一句中,“烧墨灶”指的是道教炼丹术的一种方法,意指道士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践道法。而“昼夕诵黄庭”则强调了道士不分昼夜地诵读经典,表明其内心追求的正道。同时,“所得异畴昔”意味着修行的成果使孔野云的心灵得到了升华,使他对世俗事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尽管修行生活让孔野云找到了内心的安宁,他却感到“出山畏逢迎”。这意味着虽然他在山中修行得法,但他担心回到尘世之后,世俗的纷扰会影响他的修行心境。这表明了诗人对于修道成真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世俗干扰的担忧。
最后,薛师石以“同当知非年,寄诗聊写情”表达了他与孔野云共同的修行感悟,即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借助诗歌传达他们的真情实感。这首诗不仅赞美了孔野云的修行生活,也揭示了作者本人对道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薛师石创作的《寄龙虎山道士孔野云》这首诗,是他在南宋时期所作。当时南宋社会繁荣,科举制度完善,儒士文人热衷于读书科考,但政局相对不稳。
在这一年里,作者薛师石屡试不第,这使得他对于当时的科举制度产生了怀疑和反思。他注意到社会上一些有名望的道士、僧人等隐逸人士,他们虽然过着清苦的生活,但却能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平静,这让薛师石心生向往。
而在这一时期,道教正日益盛行,它强调顺应自然、追求长生不老。与此同时,儒家文化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开始重视个人的修养和道家的思想。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诗人的创作背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人将目光投向了道士孔野云,以此抒发自己的心境和对道家生活的向往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