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壁鱼
鳞细粉光鲜,开书乱眼前。
透窗疑漏网,落砚似流泉。
潜穴河渊内,吞钩乙字边。
莫言鬐鬣小,食尽白苹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鱼儿轻灵游弋,翻开书籍跃然纸上。
透过窗户,仿佛能捕捉到它们的踪迹;落在砚台上,如同潺潺溪流。
在河川深处潜藏,垂钓时又在乙字钩边出没。
别小看它身形细小,却能吞食掉整片白苹。
去完善
释义
1. 鳞细:指壁鱼的鳞片非常细小。
2. 粉光鲜:形容壁鱼身体呈现出粉色且光泽鲜明。
3. 开书:打开书籍,这里比喻壁鱼在书页上活动。
4. 透窗:穿过窗户,表示壁鱼可能在窗户附近游动。
5. 漏网:漏水之网,这里用来形容壁鱼可能从网中逃脱。
6. 落砚:落在砚台上,表示壁鱼可能出现在研墨的地方。
7. 潜穴:在洞穴中潜藏,这里表示壁鱼在河床或水底的洞穴中生活。
8. 河渊:河流和深渊,泛指水域环境。
9. 吞钩:吃钩子上的食物,这里形容壁鱼可能被钓鱼钩捕获。
10. 乙字边:古人用丝线钓捕鱼类,渔钩上系一浮标,形状如“乙”字,称“乙字钩”。这里“乙字边”指的是附着在乙字钩周围的水域。
11. 鬐鬣:鱼的鳞片和鳍,这里代指壁鱼。
12. 白苹篇:白苹是一种水生植物,这里用来形容水域生态环境。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壁鱼形象的诗歌。壁鱼又称蠹鱼、银鱼等,是一种生活在墙壁缝隙中的小型鱼类。诗中通过对壁鱼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其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的观察和思考。
首联“鳞细粉光鲜,开书乱眼前”,描述了壁鱼的外观特征。它鳞片细小,光彩照人,当打开书籍时,它们会出现在眼前,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这里既表现出壁鱼的小巧玲珑,又暗示了其生活的环境。
颔联“透窗疑漏网,落砚似流泉”,进一步描绘了壁鱼的活动习性。透过窗户,它们好像在寻找逃生的机会;落在砚台上,又仿佛是在流动的小溪中嬉戏。这一联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展现了壁鱼机灵、活泼的特点。
颈联“潜穴河渊内,吞钩乙字边”,表现了壁鱼的生活环境和觅食方式。它们在河流洞穴中潜伏,靠吞噬书籍上的文字为生。这里的“吞钩”与“乙字边”分别象征渔人和垂钓者,意味着壁鱼虽然弱小,却也能够在危险的环境中求得生存。
尾联“莫言鬐鬣小,食尽白苹篇”,借壁鱼虽小却也能吃光整部书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小人物也能发挥大作用的期许。诗人认为,尽管壁鱼形体卑微,但它依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文化的发展。这首诗以壁鱼为题材,通过对其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的描绘,寄寓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和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壁鱼》是唐代诗人李远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850年左右,正值唐朝中期,政局动荡不安。
在这段时间里,李远的人生经历颇为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及第。然而,这并未使他放弃对文学的追求,反而更加坚定地投身于诗歌创作。在这首诗中,他以壁鱼为喻,表达了对自身处境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
在唐朝中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宦官、藩镇割据等问题严重威胁着国家的稳定。然而,在这个时期,诗歌文化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许多诗人如杜甫、李白等都在这个时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李远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也受到了诗歌文化的熏陶,从而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深刻内涵的诗篇。
总的来说,《咏壁鱼》这首诗歌是在唐朝中期这样一个政治动荡、诗歌文化繁荣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以壁鱼为喻,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