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氏话归州昭君庙
献之闲坐说归州,曾到昭君庙里游。
自古行人多怨恨,至今乡土尽风流。
泉如珠泪侵阶滴,花似红妆满岸愁。
河畔犹残翠眉样,有时新月傍帘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献之闲暇时谈起归州,他曾去游览过昭君庙。
自古以来游客们都满怀怨恨,时至今日那里的风土依然保留着美丽的风姿。
泉水像泪珠般在台阶上流淌,花朵就像那带着忧愁的红妆。
河边还留着翠眉的影子,不时有新的月亮照在窗帘上。
去完善
释义
1. 归州:即今湖北省秭归县。东汉末年王昭君的故乡。
2. 昭君庙: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的昭君村,始建于唐代,是为纪念王昭君而建的庙宇。
3. 古道:古代陆上交通要道,这里指经过昭君庙的道路。
4. 怨恨:这里是悲伤、惋惜的意思。
5. 乡土:指归州一带的土地。
6. 风流:这里指美好风光。
7. 泉如珠泪:形容泉水如同泪水般晶莹。
8. 侵阶滴:沿着台阶流淌。
9. 花似红妆:形容花朵如同美女的红妆。
10. 满岸愁:形容满岸的花朵都充满了哀愁的情绪。
11. 河畔:河岸两边。
12. 翠眉:指昭君的画像,传说她因思念家乡而在河畔画下自己的画像。
13. 新月:初升的月亮。
14. 帘钩:窗帘上的挂钩。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昭君为题,诗人通过描绘自己与王氏的交谈内容以及自己的观察感受,表达了对昭君故事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景色的赞赏。诗人在王献之的闲谈中了解到昭君庙的故事,诗中提到“自古行人多怨恨,至今乡土尽风流”,这里表达出的是人们对昭君命运的关注和同情。诗人详细描述了昭君庙周边的景致,如珍珠般的泉水、满岸的红花等,衬托出了昭君哀愁的情感。结尾两句则以新月的出现象征昭君的美丽形象永远不会消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听王氏话归州昭君庙》是唐朝诗人李远所作的一首诗歌,创作于贞观年间。这首诗通过对昭君庙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反思。
在贞观年间,唐朝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进步。李远作为唐朝的一位官员,他对国家的繁荣充满信心,同时也对历史上的悲剧人物表示同情。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述昭君庙的景象,表达了对昭君这一历史人物的哀悼之情。
昭君庙位于归州(今湖北宜昌),是为纪念汉朝和亲公主王昭君而建的。昭君出塞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象征着民族团结和国家和睦。然而,李远在诗中表达的却是另一种情感:对昭君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反思。
在贞观年间,唐朝虽然国势强盛,但与周边国家的战争仍然时有发生。这些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李远在诗中对昭君的命运表示同情,实际上是对战争的一种反讽。他希望通过这首诗,唤起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