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怀古
吴越千年奈怨何,两宫清吹作樵歌。
姑苏一败云无色,范蠡长游水自波。
霞拂故城疑转斾,月依荒树想嚬蛾。
行人欲问西施馆,江鸟寒飞碧草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千年的吴越恩怨又奈何?曾经的皇宫乐声已变为山间牧歌。
姑苏之战失败,天空暗淡无光,范蠡的离去使得江水独自波荡。
晚霞洒在那破败的古城,仿佛是在挥动着战旗;月亮倚在枯萎的树上,宛如一位哀愁的美人。
过路的人询问着西施故居的方向,只见江边的鸟儿孤独地飞翔,碧草繁茂一片。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吴越:指古代中国东南沿海的两个国家,即吴国和越国。这里代指江南地区。
2. 奈怨何:意为无法消除的怨恨。
3. 两宫:这里指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的宫殿。
4. 清吹:指宫廷中的管弦之乐。
5. 樵歌:砍柴人唱的山歌。
6. 姑苏一败:指越王勾践在姑苏击败吴王夫差的事件。
7. 范蠡:越国的大臣,曾协助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来辞官归隐江湖。
8. 水自波:指水流自然起伏。
9. 霞拂故城:形容晚霞映照下的古城。
10. 转旆:古代军队的旗帜,这里指军队行动。
11. 嚬蛾:皱眉。
12. 西施馆:相传为美女西施居住的地方。
13. 江鸟:江边的飞鸟。
14. 碧草多:形容春天的草色。
去完善
赏析
《吴越怀古》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吴越地区的繁荣与衰落,以及人们对历史的感慨。诗人通过对吴越千年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无奈。“两宫清吹作樵歌”一句,以“两宫”代指吴越两国,“清吹”是指古代的宫廷音乐,这里表示两国曾经繁华的历史。而如今的吴越故地,只能听到樵夫的歌声,表达了历史的沧桑之感。
接下来的两句“姑苏一败云无色,范蠡长游水自波”,是描述吴越战争的结局。“姑苏一败”指的是吴国在战争中失败,导致云彩失色,表达了诗人对战争残酷性的感慨。而“范蠡长游水自波”则是借范蠡的故事,表达对战争中人们命运的无奈。范蠡是越国的谋臣,他在越王勾践战胜吴国之后,选择离开政治舞台,泛舟江湖,表达了诗人的理想:远离政治纷争,追求宁静的生活。
后面两句“霞拂故城疑转旆,月依荒树想嚬蛾”,是诗人对故城的想象。他想象晚霞抚摸着古老的城墙,仿佛是战旗在飘扬;月光依附在荒芜的树上,好像是美女西施在皱眉。这里的“嚬蛾”是指美人皱眉的样子,诗人以此表达对西施美貌的赞美,以及对历史的缅怀。
最后两句“行人欲问西施馆,江鸟寒飞碧草多”,则是对现代人与古代历史的对比。现代的行人想要寻找西施的遗迹,却发现只有江边的鸟儿在寒冷的夜晚飞翔,碧绿的草地在月光下显得更加茂盛。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岁月变迁带来的沧海桑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吴越怀古》是唐代诗人李远的一首描绘吴越历史的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800年前后,正值唐朝中期。在这个时期,唐朝虽然繁荣昌盛,但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宦官权力逐渐加强,藩镇割据现象严重。
李远,字求古,唐肃宗至德年间进士,曾任御史、尚书郎等职。他一生辗转于政治舞台,历经沉浮。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常常流露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不满。
在这首诗中,李远以吴越两国的历史为背景,通过对吴越争战的回顾,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他也借古讽今,警示当权者要吸取历史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在诗中,李远巧妙地运用典故和修辞手法,使得诗篇既富有历史感,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