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邹思道寄咏西湖
画桥杨柳不胜愁,万缕千条俛碧流。
问著翠华霜日事,人人只道好杭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翠华山下的那座桥上,垂柳依依,让人见之油然而生感慨。绿色的柳枝低垂,俯视着碧水。在深秋的日子里,无论是谁问起这里的风景故事,所有人都只会回答:“真好似人间天堂杭州!”
去完善
释义
1. 画桥:指装饰华丽的桥梁。
2. 不胜愁:意为无法承受或控制忧愁。这里用来形容杨柳的茂盛程度。
3. 万缕千条:形容数量众多、杂乱无章的线条。这里是形容杨柳枝条繁多。
4. 俛:同“俯”,表示低头、向下看。
5. 翠华:封建时代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毛作装饰的旗帜。这里用来比喻皇帝的仪仗。
6. 霜日事:指秋天的景色。霜日为秋天,此时柳树繁茂,适合观赏。
7. 好杭州:指杭州的美景吸引了众多游人。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画桥杨柳不胜愁”起笔,意即面对如画的西子湖、绿柳依依的景致,诗人心中却泛起丝丝忧愁。接下来的“万缕千条俛碧流”,生动描绘出杨柳枝条下垂的姿态,仿佛在向湖面倾诉忧愁心事。
然后,诗人通过询问“翠华霜日事”来表达他关注的重点并不在于“人人只道好杭州”的繁华胜景。这里的“翠华”指的是帝王出行时的仪仗队,象征着当时的皇权统治;“霜日”则暗示了岁月沧桑,象征历史。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现实的忧虑,同时又展示了他在诗词上的深厚功底和独特视角。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邹思道寄咏西湖》是宋代诗人熊瑞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值宋朝南渡之后,国土分裂,政治腐朽,民间疾苦日益严重。而杭州作为南宋的都城,西湖成为了人们寄托忧国忧民之情的重要载体。
在熊瑞生活的时代,他曾担任朝官,但因性格耿直,不愿同流合污,导致仕途坎坷。在游历西湖时,他发现了西湖的美丽景色背后所隐藏的社会问题。他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切的同情心描绘了西湖畔的风俗画卷,以及对朝廷的不满和对民生疾苦的忧虑。
同时,熊瑞还关注到了西湖周边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底蕴,如孤山、白堤等。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以西湖为载体,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家园的热爱以及对外敌入侵的忧虑。
总的来说,熊瑞在《和邹思道寄咏西湖》这首诗歌中,以西湖为背景,通过描述西湖的美景,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历史背景。同时也表达了他作为一个正直官员对时代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