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再和元夕

标题包含
再和元夕
落梅香影放华灯,快我来寻采若盟。 花醉羽觞金谷酒,莲开蜡炬锦官城。 家家珠翠成群戏,处处笙箫簇队行。 惟有天津桥上月,无人能复记新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梅花绽放时,灯火通明,快来加入我们寻找那美好的约定。 花瓣飘落在酒杯中,仿佛是金谷园的美酒;莲花在烛光映照下,犹如锦绣般的成都。 家家户户都欢声笑语,嬉戏不断;各个角落都有音乐环绕,热闹非凡。 只有天津桥上空的月亮依旧如故,没有人能再记住新的声音。
去完善
释义
1. 落梅:指梅花凋谢。此处描绘了元夕时梅花凋谢的情景。 2. 华灯:华丽的灯,此处形容元宵节花灯繁华的景象。 3. 采若:相传为舜妃,此处用采若之盟比喻与朋友的约定。 4. 羽觞:古代一种形状像雀鸟的酒杯,这里代指美酒。 5. 金谷:即金谷园,西晋石崇的别墅,位于洛阳西北,泛指豪华的园林。 6. 莲开蜡炬:指莲花状的蜡烛,泛指各种蜡烛。 7.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因设有织锦官员而得名。 8. 珠翠:珍珠翡翠,形容妇女首饰之美。 9. 笙箫:指吹奏乐器,形容音乐之声。 10. 簇队行:形容人们成群结队地行动。 11. 天津桥:古桥名,位于河南洛阳洛水之上,是隋唐时期的重要交通枢纽。 12. 新声:指新的音乐作品或乐曲。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元宵夜的繁华景象。诗人以华灯、金谷酒、锦官城等意象,展现出元宵夜的热闹与美好。同时,通过“珠翠成群戏”和“笙箫簇队行”的描述,表现了人们在元宵节的欢乐气氛中欢聚一堂的场景。然而,在这一切繁华背后,诗人又以“天津桥上月”这一宁静的画面,传达了岁月匆匆、物是人非的感慨。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诗作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令人回味无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再和元夕》是南宋诗人熊瑞的一首描绘元宵夜景的诗作。这首诗歌创作于宋光宗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的元宵佳节。 在绍熙四年的元宵之夜,熊瑞回首往事,心中涌起深深的感概。此时距离他辞世只剩下短短几年,时局动荡、民不聊生。熊瑞在这样的背景下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在诗中,熊瑞描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他看到国家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面对这种情景他感到痛心疾首。他用犀利的笔触刻画了一幅元宵之夜的画卷,以此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