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送僧归龙山
九日相携积翠中,胜游兼有道林同。
枯颅一任君披拂,寄语龙山落帽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九月的日子里,我们相互陪伴着在绿色的山林中漫步,这美好的游玩之旅也使得道林这个朋友参与其中。我毫不在意我的头巾被风吹起,因为我想告诉龙山上的朋友们:这就是落帽的风情!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九日:这里指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是我国传统的登高赏菊的节日。
2. 龙山:在今湖南岳阳西南,为道家福地,传说晋时名士孟嘉曾在此山落帽,后来成为“龙山落帽”的典故。
3. 积翠:指层叠的翠竹,借指龙山的美景。
4. 道林:即道林寺,位于今湖南岳阳。
5. 枯颅:光头,诗中指诗人自己。
6. 披拂:指梳理头发。
7. 寄语:传话,转告。
去完善
赏析
《九日送僧归龙山》是南宋诗人朱松创作的一首送别诗。在这首诗中,朱松以重阳节为题材,通过描绘自己与僧人在龙山共度佳节的情景,表达了与友人深厚的友谊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首句“九日相携积翠中”,描述了重阳节时,诗人与僧人一起在郁郁葱葱的山林中度过的场景。这句诗展现出诗人与朋友共度佳节的喜悦心情。
第二句“胜游兼有道林同”,进一步强调了这次重阳之旅的美好体验,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敬意。这里的“道林”指的是佛门弟子,诗人以“道林同”来形容自己和僧人的友情,表现出了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第三句“枯颅一任君披拂”,作者以自嘲的方式表现出自己的谦逊和真诚。“枯颅”指衰老的头颅,作者在此暗示自己的年岁已老,而“披拂”则是对僧人的尊敬之词,表示愿意让僧人随意触摸自己的头颅,体现了两人之间无拘无束的友谊。
末句“寄语龙山落帽风”,诗人借用龙山落帽的典故,表达对友人未来的祝福。相传东晋孟嘉在重阳节时被风吹落了帽子,后人以此典故来赞美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在这里,诗人希望龙山的风能够吹散友人的烦恼,寓意着祝愿友人未来一切顺利。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九日送僧归龙山》是南宋诗人朱松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据学者考证,这首诗大致创作于公元1170年左右,朱松当时年约40岁。
朱松生活的时代,正值南宋初期,金兵南下,中原动荡不安。他的人生经历也颇坎坷,曾因直言触怒权贵而被贬谪至饶州,后调回临安任职,但其政治生涯并不得意。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朱松依然保持文人风骨,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并且寄情山水,结交禅僧,以此寻找心灵的慰藉。
这首《九日送僧归龙山》正是朱松在送别一位法号龙山的僧人时所作。诗中以“龙山”、“东洲”、“九江”等地理名称构建出一幅秋日送别的景象。其中蕴含的离愁别绪,既是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也是对故乡和国家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