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无题
中表姻亲,诗文情愫,十年幼小娇相护。
不须燕子引人行,画堂到得重重户。
颠倒思量,朦胧劫数,藕丝不断莲心苦。
分明一见怕销魂,却愁不到销魂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段古文大致可以翻译为:“青梅竹马的情谊,诗词传情的默契,十多年来一直相互关爱和呵护。不需要燕子的引导,我们就能找到彼此的住处。尽管世事变幻,命运无常,但我们的感情就像藕断丝连,难以割舍。明明见一面就会勾起离愁,却又担心对方承受不住这种痛苦。”

去完善
释义
1. 中表:古代亲戚称呼,指姑母、舅父、姨母的子女。
2. 姻亲: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关系。
3. 诗文情愫:在诗歌中对情感的表达。
4. 十年:指作者与亲属共度的时间。
5. 娇相护:形容亲人之间相互关爱。
6. 不须燕子引人行:不用借助燕子带路。
7. 画堂:华丽的居所。
8. 重重户:层层门扉,形容富贵人家的宅邸。
9. 颠倒思量:反复考虑。
10. 朦胧劫数:模糊的命运。
11. 藕丝不断莲心苦:藕丝代表爱情,莲心苦代表爱情的艰辛。
12. 分明一见怕销魂:明确表示害怕见到令人神魂颠倒的事物。
13. 却愁不到销魂处:反而担心无法达到令人神魂颠倒的地步。

去完善
赏析
《踏莎行·无题》这首词的意境十分丰富,情感深沉。首句“中表姻亲,诗文情愫”点明主题,讲述了一段复杂的感情纠葛。接下来的“十年幼小娇相护”描绘了两个人从小一起长大的美好时光,彼此关爱、扶持。“不须燕子引人行,画堂到得重重户”则展现出主人公面对这段感情时的坚定决心,他们不需要任何人引领,勇敢地走向对方。
下阕中的“颠倒思量,朦胧劫数”进一步揭示出情感的复杂与困扰。“藕丝不断莲心苦”则以藕和莲的形象比喻两人无法摆脱的感情纠缠,“分明一见怕销魂,却愁不到销魂处”则表达了主人公既渴望相见又怕受到伤害的矛盾心理。整体来看,这首词通过对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深厚的情感体验和人性的复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踏莎行·无题》是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燮的一首词。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致在乾隆时期,也就是18世纪中期。郑燮生活在一个社会变革的时代,他的才情和思想并未被当时的社会主流所接受,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和道德信念。
在这一时期,清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由于吏治腐败、土地兼并等问题严重,导致民生困苦、社会矛盾激化。郑燮在地方任职时,亲眼目睹了这些社会问题,并对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因此,他在作品中表达了对百姓苦难的关注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懑。
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清代文学的黄金时期,诗词创作繁荣,文人墨客云集。郑燮在文学创作上受到传统诗词的熏陶,同时也受到了新兴启蒙思想的启发,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个性和深厚的内涵。
总之,《踏莎行·无题》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复杂的,它既体现了郑燮个人的经历和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问题。在创作过程中,郑燮既继承了传统诗词的艺术风格,又展现出独立思考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