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
此是幽贞一种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采樵或恐通来径,更写高山一片遮。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是一种隐逸贞静的花朵,不求闻名于世,只愿在烟雾和晚霞中生活。如果有人在山中砍柴时偶然发现了它,我宁愿再多画一座高山,把它遮蔽起来,以保持它的神秘与宁静。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郑燮:清朝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2. 兰:这里指的是兰花,古人常以兰花比喻高洁的品质和隐居的生活。
3. 幽贞:指幽静贞洁,隐逸之士。
4. 不求闻达:不追求名声显达,意指隐居生活。
5. 烟霞:云雾,这里指仙境般的隐居生活。
6. 采樵:砍柴,这里是化用古代诗人陶渊明的典故。
7. 通来径:使道路相通,这里指有人可能通过砍柴的小路来拜访自己。
8. 高山一片遮:描绘了兰花繁茂的枝叶阻挡住了人们的视线,暗示作者拒绝世俗纷扰的决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兰》,描绘的是一种内敛而高洁的花朵——兰花。诗人以“幽贞”形容兰花,意味着它不追求名利,只愿在烟霞之中默默绽放。接着,诗人提到有人可能因为采樵无意间发现了通往兰花的道路,但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种高洁之花,诗人希望用“更写高山一片遮”的方式来防止更多的人发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兰》是清代书画家郑燮的一首题画诗。郑燮,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卒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他既是文人,也是书法家和画家,尤其擅长花鸟画。
这首古诗创作的时期大约在清朝中期,当时社会相对安定,文化艺术繁荣。然而,这个时期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官场腐败、贫富差距等。郑燮以诗文表达了他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中,与作者密切相关的是他的人生经历。郑燮出身贫寒,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历任知县、知府等职。但他性格刚直不阿,对官场腐败深恶痛绝,因此在官场上屡次受挫。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为民请命,关心民生疾苦。这种高尚品质使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