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秋日怀元晦

标题包含
秋日怀元晦
叶落不胜秋,山空退烦暑。 高斋读书罢,枕臂听残雨。 霭霭野云昏,翻翻坠红舞。 中虚万思息,动静理可睹。 敬直如有存,勇进忽无所。 要当涵濡得,未易气力取。 林□传秋声,晚色霁宫宇。 肃骚节物变,仰伏冥鸿举。 谁与会心期,怀君自延伫。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叶子凋零抵挡不住秋天的来临,山峰空旷送走炎热的夏季。在高处的书房读完了书,手肘支撑着枕头聆听窗外的细雨。雾气笼罩下的山野一片昏暗,缤纷的花瓣在雨中翻飞。心中的空虚仿佛万物都得到了休息,动与静的道理在此时清晰可见。恭敬正直的心态若有若无,勇猛前进的瞬间又感到无所适从。要能领悟其中的含义,不是仅凭气力就能得到的。树林传来秋天的声音,傍晚时分天色放晴,宫殿也变得明亮。感慨季节的变化,仰望那高空中的大雁展翅飞翔。有谁能与我分享这种心情,怀着对你的思念,我独自等待。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叶落不胜秋:这句诗描绘了秋天树叶凋落的景象。“胜”字在这里表示承受或禁受。 2. 高斋读书罢:在这间高斋里读书结束了。 3. 枕臂听残雨:将手臂当作枕头,静静地听着残余的雨滴声。 4. 霭霭野云昏:天空中的云雾变得昏暗。 5. 翻翻坠红舞:花瓣纷纷扬扬地飘落。 6. 中虚万思息:内心空虚,各种思绪得到平息。 7. 敬直如有存:尊敬正直的人,他们好像还存在着。 8. 勇进忽无所:勇敢地前进时却突然感到无所适从。 9. 要当涵濡得:应当通过涵咏、体味来得到它。 10. 未易气力取:不能用简单的力气去获取。 11. 林□传秋声:树林传来了秋天的声音。此处缺字待补。 12. 晚色霁宫宇:傍晚时分,天气放晴,宫宇显得格外明亮。 13. 肃骚节物变:以肃穆的心情面对自然界的骚动变化。 14. 仰伏冥鸿举:仰望和俯视都是巨大的鸿雁飞起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秋日怀元晦》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象、抒发诗人情感的诗词。在这首诗中,黄铢通过对秋天的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友情的深切怀念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首先,诗人在第一联通过“叶落”和“山空”的景象,展现了秋天的肃杀之气。这种景象使得诗人暂时摆脱了夏日的烦闷,为接下来的思考铺垫了情感基础。在接下来的第二联,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在书斋里读书的场景,表达了他在宁静的环境中聆听大自然的声音的愿望。第三联则进一步刻画了秋天的景色:野云弥漫,坠落的红叶在翻飞起舞。这种景象使诗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生命力的旺盛,同时也引发了他对人生哲学的深入思考。 第四联至第六联,诗人开始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悟。他认为,人生的哲理并非仅仅依靠力量就能得到,而是需要去理解、去感受、去体悟。这就像“敬直”和“勇进”这两种品质,既有存在的价值,也有其所无法触及的领域。因此,诗人倡导要在生活中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才能真正地理解世界的本质。 第七联至第八联,诗人通过描绘秋天傍晚的景色,再次表达了对友情的怀念。他听到了林间传来的秋声,看到了天空中的夕阳余晖,这些都让他更加思念远方的友人。最后两句,诗人以“谁与会心期,怀君自延伫”作结,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深深怀念之情。 总的来说,《秋日怀元晦》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友情的怀念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秋天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日怀元晦》是南宋诗人黄铢的一首五言古诗,创作于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 此时南宋社会动荡不安,元军进攻日益严重。黄铢本人由于父亲早逝,少年时代便担负起了家庭的重担。青年时期,他放弃了科举之路,转向文学创作。在嘉定年间,他的生活相对安定,因此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去思考人生和世事。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黄铢的诗篇表达了他的理想、激情和对生活的热爱。他以田园诗和生活诗的形式,描绘了自然界的美景和社会生活的现实。而在《秋日怀元晦》这首诗中,黄铢以秋天为背景,表达了对友情的怀念和对自然界的感慨。通过对“菊花”、“落英”等秋景的描绘,以及“元晦”这个人物的回忆,诗人传达了他在乱世中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