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题平湖

标题包含
题平湖
平湖湖畔雨晴新,南北东西不隔尘。 映野烟波浮动日,损花风雨寂寥春。 山无俗路藏高士,岸泊仙舟忆主人。 那得载来都未保,此心离此甚情亲。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薛能,字大拙,唐朝著名诗人。他的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唐宪宗至唐宣宗时期(公元805-859年)。 薛能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才华横溢。他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他在地方官吏任上表现...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雨后初晴的平湖湖边,四周显得格外清新通透,没有尘埃遮挡视线。太阳从湖面升起,烟雾笼罩着湖水和远处的田野。花朵在风雨中凋谢,春天显得更加宁静孤独。山上没有世俗的道路,藏着隐居高人;湖边停靠着仙人的小船,让人想起了它的主人。这样的美景,如果不去欣赏就会错过,我的心离这里很近,充满了亲切感。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平湖:这里指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泊。 2. 南北东西:泛指全国各地。 3. 不隔尘:形容湖面广阔,一望无际。 4. 映野烟波:形容湖面上雾气弥漫的景象。 5. 损花风雨:指风雨摧残花朵。 6. 寂寥春:表示春天的萧条景象。 7. 山无俗路:形容山中景色清幽。 8. 高士:指品行高尚的人。 9. 岸泊仙舟:指岸边停泊的船只。 10. 主人:此处指诗人自己。 11. 那得载来:意指如何能满载而归。 12. 都未保:即无法保证。 13. 离此甚情亲:表示离开此地后非常思念之情。
去完善
赏析
《题平湖》是唐代诗人薛能的一首描绘平湖美景的诗。全诗借景抒情,通过对湖光山色的细致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联“平湖湖畔雨晴新,南北东西不隔尘”,点出了平湖的美景。雨后初晴,湖面如镜,倒映着天空的湛蓝和白云的飘逸。这一景象使得整个湖面仿佛连接了天地的南北东西,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纷扰的氛围。 颔联“映野烟波浮动日,损花风雨寂寥春”,进一步描绘了湖面的景色。湖水波光粼粼,阳光在水面上跳动,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然而春天的风雨无情地摧残着花朵,使春天显得格外寂寥。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颈联“山无俗路藏高士,岸泊仙舟忆主人”,转向了对山中隐士和高人雅士的赞美。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中,隐藏着那些淡泊名利的高士;岸边停泊的仙舟,让人想起曾经在此留下足迹的主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贤达之士的敬仰。 尾联“那得载来都未保,此心离此甚情亲”,则表达出作者对家乡、亲人以及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虽然暂时无法实现归隐的愿望,但内心始终眷恋着这片美丽的山水。这两句诗抒发了作者身在江湖、心系家园的复杂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题平湖》,是唐代诗人薛能所作。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865年(唐懿宗咸通六年)。 此时,大唐帝国已日渐衰落,政治腐败,民生疾苦。朝廷与地方藩镇的矛盾愈演愈烈,导致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薛能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同情心,创作了大量描绘百姓生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作品。 薛能的一生颇为坎坷,他曾多次应试不第,仕途不顺,这使他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艰辛与无奈。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相反,他将这些苦难化为创作的源泉,以笔为剑,揭示社会的黑暗面,抒发对人民的关怀之情。 这首《题平湖》就是薛能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一首诗。他在诗中通过对平湖风光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及对百姓生活困苦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