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水心先生
鹤骨虽癯发未斑,秋风鸥鹭共翛闲。
芙蓉夹径才通马,杨柳沿池不碍山。
外稿定于何日上,中兴只在十年间。
谷城片石无人识,胡骑堂堂出汉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鹤骨虽然瘦弱但毛发并未斑白,和秋风中的鸥鹭一起悠然自得。
芙蓉在路旁仅能通行马匹,杨柳沿着池塘生长并不妨碍远山景色。
外部稿件预计何时完成呢?中兴之期大约只在此后的十年之间。
谷城的那块石头没有人认识,而敌军却声势浩大地越过汉代的关卡。
去完善
释义
1. 癯:消瘦。
2. 斑:此处指白发。
3. 秋风鸥鹭:秋天的风与白鹭。此处用“鸥鹭”意指作者与友人共享闲暇时光。
4. 翛闲:轻松自在的状态。
5. 芙蓉:荷花的别称。
6. 夹径:小径两侧。
7. 马:这里指骑马的人。
8. 杨柳沿池:沿着池塘的杨柳树。
9. 不碍山:意味着池塘的水面并不影响视野中的山脉。
10. 外稿:指已经创作完成的诗词作品。
11. 中兴:国家由衰而盛的过程。
12. 十年间:比喻一段相对较短的时间。
13. 谷城片石:指古代谷城山中一块有寓意的石头。
14. 无人识:没有人知道。
15. 胡骑: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
16. 堂堂:威武雄壮的样子。
17. 汉关:汉朝的关卡。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忧国忧民情感的七言诗。作者以瘦鹤、鸥鹭等形象比喻老年的赵汝回自己,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闲暇与安然。诗人通过描绘“芙蓉夹径才通马,杨柳沿池不碍山”的美景,传达了其隐逸思想的升华和对国家复兴的信心。
“外稿定于何日上,中兴只在十年间。”两句表明了作者对祖国未来繁荣的坚定信念,期盼国家能在十年内完成中兴。尾联以“谷城片石无人识,胡骑堂堂出汉关。”描述中原地区烽火四起的危局,呼应了开篇的忧国情怀,展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整首诗语言优美,寓意深远,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的关心和忧虑,同时也流露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在理解这首诗时,我们要把握住作者深沉的家国情怀,用心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文精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呈水心先生》是南宋诗人赵汝回所作的一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年)。
在诗作诞生的时代背景下,宋朝面临着北方金国的军事压力,国土分裂,民族矛盾激化。在这种情势下,作为文人儒士的赵汝回,心系国家安危,渴望为民效力,但其时南宋朝廷腐败,党争激烈,他空有报国之志,却未能付诸实践。故而在诗中,他向水心先生表达了愿以高洁之质去洗涤世间污浊的心情。
另一方面,嘉定年间,南宋理学逐渐走向成熟,并成为社会主流思想。理学家们强调个体道德修养和忠诚仁爱精神,这也影响了赵汝回的价值观。在诗中,他以冰清玉洁的莲和正直无邪的竹自喻,表明自己虽身处污秽环境中,但依然能保持高尚品质。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可以看出《呈水心先生》这首诗在深刻反映当时历史背景的同时,也体现了赵汝回个人的政治抱负和人格品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