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简陆少监

标题包含
简陆少监
登瀛彼何人,选海渺无际。 巨矣万斛舟,不与贫士济。 起樯开锦帆,逆浪使风势。 贫士望洋立,惆怳发深喟。 少监笠泽英,清芬袭兰砌。 不经觅举难,不道觅举易。 每恨里选衰,高才守低位。 趋荣靡愿辱,不富焉有贵。 一涂总不歧,只臂鞲群鸷。 园桃各春妍,崖松以霜悴。 端笏玉扆前,极口陈国是。 上之及公卿,下之言守帅。 剥肤到饥甿,孰与护元气。 凝阴积层霄,剽贼延内地。 毋谓民不神,民情即天意。 善瑟无弊弦,良工先利器。 所愿招隽豪,弃取委公义。 庶几臯伊出,扶倾扫沉翳。 从来立仗马,唯作噉蒭计。 堂堂不讳朝,鸣凤峙鹓陛。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登上那瀛洲的是何人?选取海的广大无边。 巨大的船,载满货物,却不帮助贫穷的人渡过海洋。 竖起船帆,拨动锦缎做的船帆,顶着逆风行驶在波浪之间。 贫穷的人在海岸边仰望,神情忧郁地深深叹息。 年轻的监生来自笠泽地区,清新芬芳如兰花一般。 不经过科举选拔的艰难,也说不出科举选拔的容易。 常恨乡试的衰落,高尚的人才只能处在低位。 追求荣华富贵又不愿意忍受屈辱,不以富裕为目标又怎能显贵呢? 一直走一条路不会分岔,独自面对一群猛禽。 花园里的桃花各自春天的美丽,山崖上的松树则在寒霜中憔悴。 手拿笏板站在宫殿前,极力陈述国家的治理之道。 向上可以对公卿说,向下可以对太守将军说, 说到剥皮食肉的地步,又有谁能够保护人民的生机呢? 沉重的阴云积压在天际,盗贼竟敢在内陆横行。 不要认为人民没有神明,人民的意愿就是天的意愿。 弹奏好的瑟却缺少好的弦,好的工匠要先有好工具。 希望招募英才豪杰,是否选取由公正大义决定。 或许有皋陶伊尹这样的人出现,可以扫除混乱和昏暗。 一直以来都是立在朝廷的庸碌之辈,只知道谋取饲料而已。 要有光明磊落不畏朝政的决心,凤凰展翅般站在宫殿前。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登瀛:指登上科举的殿堂。 2. 万斛舟:形容大的船,比喻在科举考试中得中之人。 3. 锦帆:美好的寓意。 4. 惆怳:惆怅、失望。 5. 少监:官职名。 6. 笠泽:地名,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西部。 7. 清芬:美好的品德。 8. 兰砌:有兰花的地方,这里代指良好的环境。 9. 锦帆:美好的寓意。 10. 群鸷:许多凶猛的鸟,这里用来形容众多的官员。 11. 春妍:春天的美丽。 12. 崖松:山崖上的松树,象征着坚韧的品质。 13. 玉扆:皇帝的座位。 14. 国是:国家的大政方针。 15. 剥肤:揭穿真相。 16. 饥甿:饥饿的农民。 17. 元气:国家的根本。 18. 凝阴:厚重的云层。 19. 剽贼:盗贼。 20. 内地的内:古代指国境之内。 21. 天意:上天的旨意。 22. 善瑟:擅长弹瑟的人。 23. 弊弦:损坏的弦。 24. 良工:手艺高超的工匠。 25. 公义:公正的道理。 26. 皋伊:传说中的贤臣。 27. 扫除:清除。 28. 沉翳:沉重的阴影。 29. 立仗马:指在朝廷上做摆设的官员。 30. 唯作:只做。 31. 啗刍:吃草的马,比喻没有实权的官员。 32. 鸣凤:凤凰的叫声。 33. 峙:屹立。 34. 鹓陛:皇宫前的台阶。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简陆少监”,内容是诗人写给一个名叫陆少监的朋友的。整首诗结构严谨,寓意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朋友才能的认可。 首先,诗人通过比喻表达了社会选拔制度的弊端,如“巨矣万斛舟,不与贫士济”,将选拔制度比作一艘巨大的船,却没有给贫穷的人才提供帮助。诗人认为,这样不公平的制度使得有才华的人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而一些庸才却能够通过关系和金钱获得高位。 接着,诗人赞扬了陆少监的才能和品质,如“少监笠泽英,清芬袭兰砌”,表达了对朋友的敬佩之情。同时,诗人也指出了陆少监因为出身贫寒而无法得到应有的地位,这也是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接下来,诗人谈论了国家政治的诸多问题,如“剥肤到饥甿,孰与护元气”,表达了对百姓生活的关切和对统治者不作为的愤怒。诗人认为,政府应该关注民生,保护百姓的权益,而不是只关心自己的荣华富贵。 最后,诗人提出了自己对国家治理的建议,希望陆少监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诗人认为,只有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才,国家才能够繁荣昌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简陆少监》是宋代诗人赵汝回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87年,正值南宋时期。在这一年里,赵汝回因病辞去了湖北转运判官一职,回到家乡浙江平阳修养。在此期间,他与当时的文人墨客广泛交流,创作了许多诗篇,其中包括这首《简陆少监》。 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北方领土沦陷于金国。朝廷内部腐败严重,许多有识之士痛心疾首,希望改革朝政,恢复中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赵汝回通过对陆少监的思念,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在诗中,赵汝回以简练的文字描绘了故乡的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同时,他也透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改革的希望。这种情感在那个时代非常普遍,反映了南宋文人士大夫的集体心态。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