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重午作
高诵招魂招屈平,只应沉恨隔浮萍。
著骚直以尸为谏,亡楚如何醉不醒。
像虎空悬青艾束,辟兵难望彩丝灵。
凭君一激沅湘水,浄洗中原血铠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高声吟唱召唤屈原的灵魂,他的沉冤却被忘却如同浮萍。
他写出《离骚》以自己的生命作为谏言,楚国灭亡了,但人们却沉醉不知醒。
挂上艾草束像守护老虎那样无用,祈求避免战乱的彩色丝线也难显神灵。
希望你能激发沅湘之水,洗净中原血腥的战争盔甲。
去完善
释义
1. 高诵招魂招屈平:指在端午节时高声诵读屈原的《招魂》诗篇。屈平即屈原,战国时期楚国大臣,楚辞的代表人物之一。
2. 只应沉恨隔浮萍:意思是屈原的哀愁怨恨就像隔着浮萍一样清晰可见。
3. 著骚直以尸为谏:出自《离骚》中"屈平正道直行,固将延齿于上薄。故不能自行而及此耳,然犹欲姊行赴愬者乎。"意为如屈原正直行事,把自己比作进谏的尸体。
4. 亡楚如何醉不醒:意指为什么楚国灭亡了,仍然有人醉酒不醒,不管国家大事。
5. 像虎空悬青艾束:端午节用艾草制作成虎形挂件,称为“艾虎”,这里指的是悬挂艾虎的习俗。
6. 辟兵难望彩丝灵:辟邪兵器象征避邪驱疫的意象,丝线有祈求神灵庇佑的作用。这里表示对辟邪祛病的愿望难以实现。
7. 凭君一激沅湘水,浄洗中原血铠腥:意味着希望借助屈原的精神激起河水,洗去中原大地上因战争而留下的血腥。
去完善
赏析
《西湖重午作》是宋代诗人赵汝回的一首五言诗。诗人在端午节这天来到西湖,联想到屈原的高洁品质和楚国灭亡的悲剧,以及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期许。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思考和对现实的关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赵汝回(约1195-1260)是南宋末年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的诗才横溢,作品涉及山水、田园等多种题材。在南宋末年这一历史时期,国家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赵汝回也时常感受到这种时代的哀愁。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忧虑和对国家的担忧之情。
这首《西湖重午作》是赵汝回在南宋末年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人以端午节为背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240年左右,正值南宋末年,金人南侵,国家局势岌岌可危。
赵汝回在这一时期的人生经历颇为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及第,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沉重的打击。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反而更加勤奋地学习,希望能为国家尽一份力。同时,他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心民间疾苦,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文人的担当。
在赵汝回所处的时代,南宋末年是一个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时期。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赵汝回深感痛心。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统治者的谴责,以及对百姓苦难的关注。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使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