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倚春望六祖寺
柳絮兼花片,舞风湘水滨。
浓岚如细雨,初夏是残春。
鸟度山家曲,泉清佛界尘。
年衰眠易醒,归梦不能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柳絮与花瓣共舞在湘江边风中飘扬。
浓厚的雾气如同绵绵细雨,初夏里仿佛还是春天的尾声。
鸟儿在山间婉转鸣唱,清泉洗净佛门之地的尘埃。
年纪渐老容易惊醒,归家之梦总是无法成真。
去完善
释义
1. 柳絮:柳树种子带有白色绒毛的苞,成熟后四处飘散,似雪花。
2. 花片:花瓣。
3. 舞风:随风起舞。
4. 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湘江。
5. 浓岚:浓郁的山雾。
6. 残春:暮春,春天的末尾阶段。
7. 山家:山野人家。
8. 曲:指曲径或曲折的小路。
9. 泉清:清澈的泉水。
10. 佛界:佛教用语,指众生轮回中的境界。
11. 尘:世俗生活。
12. 年衰:年老体衰。
13. 眠易醒:容易醒来。
14. 归梦:回家的梦。
15. 真:真实。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作者在初夏时节,站在春天的尾声中观望六祖寺的景象。“柳絮兼花片,舞风湘水滨”生动地描绘出柳叶和花瓣在空中飘舞的景致,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接下来的两句,“浓岚如细雨,初夏是残春”,写出了作者对初夏自然景象的感慨,凸显了季节更替的微妙变化。
接下来四句,“鸟度山家曲,泉清佛界尘。年衰眠易醒,归梦不能真。”则是借景抒怀,写作者看到山林间的鸟儿飞过,听到了泉水流淌的声音,内心涌现出对故乡的思念。尤其是最后两句,写出了作者因年老而容易惊醒的状态,以及梦中归乡的渴望却无法实现的真实心境,显得颇为深沉。总的来说,这首诗既有对自然风光的细腻描绘,又展示了作者内心情感的深度,令人感受到一种浓烈的艺术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赵汝回在南宋时期进行诗歌创作,而这首《初夏倚春望六祖寺》正是其生活时期的写照。此段时间他身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做官,远离家乡浙江平阳,诗人寄情于景,表达了思乡之情和对佛教的崇敬。
南宋中期社会经济相对繁荣,文化艺术也有很大发展。但此间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宋金战争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背景下,诗人借诗寄托忧国忧民的情怀。初夏时节,他登上春望楼,看见暮春的花絮飘零,池塘荷花初开,心情愉悦;但又因为人生漂泊不定,远离故土,内心感到惆怅。远观六祖寺(位于广东南华寺),向往禅宗佛理,感叹人生无常和身世的浮沉。
因此,这首诗的背景是在一个既有明媚春光,又有战乱忧虑的时代,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这两种情绪融合在一起,抒发了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去完善